主公有人才收集牛逼症 第54章

作者:水墨黛 标签: 基建 爽文 古典名著 系统 BL同人

  城管这种基层的历练是相当必要的。

  荀澜眼神微动:“什么是城管?”

  两人又商议了一会儿,除了上述的方式,还另提供了参军的选择。汉朝一直有按照人头领赏的传统,军功封官就算是世家豪族也没话说。

  商量妥当后,寒玦说雕版坊把常用的活字都刻完了,明日就可以根据荀澜的要求,印刷第一期的《颍川快报》。

  说到这个,荀澜颇为期待:“报纸发行的时候,咱们上街看看反响,根据民意及时调整。”

  寒玦不明白荀澜为何对报纸这么上心。诚然,报纸分发出去可以引导舆论,但上层社会也有自己的消息渠道。

  即使报纸写的东西有倾向性,通过和亲友的交谈,舆论还是会被纠正过来。而百姓连字都不识,城中的小摊小贩还有时间议论这些,整日在田里忙活的人怕是没有心思管其他地方发生的事。

  因着第一次印刷报纸,有许多生疏的地方。

  过了三日,《颍川快报》七月刊(下册)才上市。

  报纸其实早就诞生了,汉代的邸报就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但邸报是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的,都是手抄本,根本不是针对大多数人看的,只在少数官员之间流传。

  《颍川快报》首先在水云居和各地的悦来客栈发行,价格昂贵。

  荀澜带着发带和寒玦混迹在水云居的门口,见大家争相购买,十分欣慰:“果然不过到了哪里,人都是八卦的。”

  那些人迫切翻看的页面,显然是野史传说那一栏。

  寒玦说:“看京城快讯那一栏的也很多。”他面露沉思:“倒是看名家名作那一栏的少,真是奇怪。”

  “不奇怪,等他们把有趣的内容看完了,自然会研究名家名作的。”荀澜浅浅一笑:“而且有些纨绔子弟就是想看个热闹,有了名家名作这一栏,他们就有了理直气壮问家里要钱买报纸的理由。”

  像他这样的集齐了政令、娱乐、文学,还有市井家常的“书”,是开天辟地的创新。

  荀澜听着他们把报纸称之为“州牧命人编纂的奇怪之书”,不由莞尔:“我报纸上写了偌大的四个大字——颍川快报,他们就不能直接用这个称呼吗?”

  寒玦说:“你不是命人沿街叫卖么,我们跟在他后头看效果。”

  沿街叫卖的人,是从军中精挑细选出来的肺活量极好的兵卒,日后专门做沿街叫卖的活计。

  荀澜早早就命人准备了衣服给他们,是没有袖子的姜黄棉布长袍,没有任何的图案。长袍很轻薄,夏天穿在常服的外面也不会热。长袍的后面绣着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颍川快报”,腰间则缀着腰牌,上面的字也很显眼——阳翟卖报官壹号(1)。

  从一到五十,荀澜在颍川一共编了五十个号。为了日后推广阿拉伯数字,他还在号牌的后面都标注了数字。

  其实自从他用喇叭在城墙上教习阿拉伯数字计数,并将阿拉伯数字和汉字对应的石碑放在城门口后,不少人都学会了这个数数的法子。

  这样,即使是大字不识的农民也会记账了。

  悦来客、平价旅舍、水云军、城门口卖书籍和纸等他的产业,现在也皆用木牌标注了价格,有汉字也有数字。

  这时候是不允许沿街叫卖的,除去在城门口贩卖的颍川纸和书籍,大家都是在坊市中做生意。

  因此一见这些人上街,脑子灵活的人就猜出来了是荀州牧的主意。

  那些有抢书和抢纸经验的,立即上前把卖报的人给围住了:“多少钱?”

  卖报人立即说:“三十钱不议价!只有五十份,卖完不补!”

  “三十钱不过是一人在食肆吃一顿便饭的钱,我买了!”当下就有人掏钱买了下来。

  更多的人是嫌贵:“三十钱都可以买两斤羊肉了,太贵了太贵了。”

  不过嫌贵的人多是平头百姓,他们本来也看不懂上面的字,但又因为好奇不肯离去,围着卖报人打听着:“官爷,这上面写的是什么,是经书吗?”

  虽然不知道对方是什么官,但腰牌上写着卖报官,先喊尊称再说。

第63章

  卖报人依照培训的内容说:“各位, 抱歉呐。我不识字啊,想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得买报才行。”他晃了晃手头折叠的报纸, 将引人注目的大标题露出来,笑道:“反正买过的人啊,就没有一个和我说后悔的。”

  有钱的人忍不住想买,这东西看起来实在太新奇了。而且,荀州牧什么时候让人失望过?三十钱对他们来说也不过是在外吃顿便饭的钱。

  卖报人斜挎着包袱, 小心保护着报纸不被人蹭到:“大家买完了就让一让啊,麻烦不要堵着路。”他们是按照报纸整体的销量以及个人卖出的报纸份数发放布匹作为奖励,每月一结,因此卖报人着急多喊喊, 让更多的人知道他有报纸可以卖。

  他一走, 一部分没钱买但很八卦的人就去围买报的人, 七嘴八舌地问:

  “写了啥呀,郎君说给我们听听呗。”

  “是不是经书?”

  “还是千字文、三字经那样的启蒙?若是启蒙,我现在就冲上去给孩子买一份。”

  有一人第一次被人这么簇拥着,脸上不免现出得意的神色。经不住怂恿, 他在众人艳羡的眼神中展开报纸。

  好家伙, 折叠的时候看不出来,这报纸打开居然比人的上半身还大。

  报纸打开的首页赫然是“京城快讯”,这个人瞅着新鲜出炉的新闻, 脸上现出了惊讶之色,读道:“董卓竟夜里派兵, 让手下们到洛阳附近的孟津、新安等县郡抢夺百姓财物和妻女。早上招摇过市, 将战利品带回府上, 到处宣扬是自己征剿敌人所得的战利品。”

  众人倒吸了一口凉气:

  “竟如此丧心病狂!”

  “真不要脸!”

  买报纸的人又扫了几眼, 也顾不得念给大家听了。虽说这报纸上的内容丰富到让人震撼,连京师兵力的调动和朝廷重臣官职的变更都写上了,但他的亲眷就在报纸上所提到的孟津县啊!

  众人焦急地催促:“郎君,快说说还写了啥,有没有关于我们的?比如赋税什么的。”

  那人想到自家亲眷,神思不属地扫了几眼,看到了很大的一行字:“朝廷加赋税了,是天子下的旨。”

  他将报纸小心折叠起来往怀里一揣:“我得回家了,乡亲们告辞。”就匆匆回去和父亲商议对策了,得赶紧派家仆去洛阳附近看看二叔一家。

  众人乍一听闻加税,怨声载道:

  “这世道都要活不下去了,怎么还要加赋税!”

  “是啊,前几年黄巾贼把咱们粮食都抢空了,家里哪扛得住啊!”

  “饭都吃不起了,把我抓进大牢得了!”

  荀澜混在人群里,听他们抱怨纷纷,扭头对寒玦说:“这还是颍川的富农和商贩,都遭不住加赋税,更何况整日在田里辛劳的贫民?”能够在城里生活,白日有时间出现在街上的,家里还算是有点产业的。

  董卓真是脑袋被驴踢了,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增加赋税,让地方上缴粮食给京城,吃相难看。

  寒玦问:“不是说过,不上供任何粮草给京城么,怎么在报纸里特意写了这点?”

  荀澜笑了一下:“欲扬先抑罢了,等下期报纸出来就好了。”

  寒玦哦了一声,明白他是故意激化朝廷和百姓的矛盾,过段时间再出来收买人心。

  他们在路上看到好几个人买了报纸,买报纸更多的是家仆,买了之后就珍重地揣在怀里,往主家快速奔去。

  “豪强和官宦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自己消息落后他人。”荀澜笑着说:“等他人买了念给自己听,或者借别人的手才能看上 一星半点,他们是不允许自己这样丢面子的。”

  寒玦道:“我猜不少人在洛阳有产业或亲眷,因此对京城快讯最为敏感。”

  荀澜道:“至于名士所著的文章,可能过几天才能流传开来,到时候自会派人去水云居求购的。”

  两人又在街上逛了一会儿,见叫卖声此起彼伏,卖报官兴致昂扬,关于报纸的讨论很快在城里流行开来。

  除开加税、董卓,还有一人也是流量密码,那就是大汉天子刘协。

  如今汉室式微,州牧在自己的地盘上反正没人管,所以荀澜肆无忌惮地利用起来了流量密码们。

  比如在报纸上阐明天子的出身、年纪才八岁就被立为天子。如今连后宫都有了,大臣伏完的女儿已经入宫为贵人。既增加了报纸的趣味性,满足了百姓们围观皇室的八卦,也在潜移默化百姓的思想:看,皇帝也没什么了不起啊。既管不了董卓,也对天下的烂摊子无能为力。即位后不大赦天下也就罢了,居然还要增加赋税!

  到了晚上,有一些买到报纸的人特地在路灯下大声讨论报纸的内容。

  还有的人,为了吸引人的注意力,朗诵起来了报纸上刊登的大儒文章。

  有些百姓将自己的孩子带出来了,给孩子增长见识。见状,荀澜颇为欣慰。开头没有滑铁卢就好,接下来的发展应当不会偏了去。

  报纸毋庸置疑对社会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光传播知识一项,就让后人受益无穷。

  中国古代虽然很早就出现了报纸的雏形,但因为人们活字印刷容易磨损、制造大量的活字也很费劲儿,再加上从来没有人琢磨过大规模发行报纸,所以直到近代,报纸才流行开来。

  雕版印刷出来的东西字体优美,保存了书法的风韵,且能反复使用许多年,所以在印刷书籍方面,荀澜都是用的雕版印刷术。而且,这时候书籍也不长,用雕版印刷的方式规模化生产,能够将前期雕版的成本压得极低。他已经命人雕版印刷了《三字经》、《千字文》、《左转》、《春秋》、《老子》、《庄子》、《道德经》等书,《孟子》、《吕氏春秋》、《离骚》等书籍还在雕版中,准备一经完成,就投入生产。

  荀澜不计较前期投入的生产成本,鼓励更多的人读书、传播知识,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且从长远来看,书籍这块巨大市场,绝对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但报纸印刷一次就丧失了时效性,所以荀澜采用了活字的形式。现在的活字,都是用木头刻的。因为中国字库庞大,将日常使用的活字一整套刻完也大费周章。若不是荀澜是一州之主,又卖丹药积攒了巨资,怕是无法将这件投入巨大的事情给坚持下来。

  “木质的活字磨损地快,”在和寒玦巡视完印刷坊后,荀澜觉得:“还是得用金属的活字才行。”

  寒玦摇头,指出来这其中的难度:“铜刻字太麻烦费事,还容易失败。而且不像木刻,它很难做到所有的字都一般大小。以铜刻出所有常用字,一两年都无法完成。”

  荀澜歪着脑袋想了想,适宜浇筑活字的金属合金,到哪里寻去?看来只得回去求助系统,好好查一下资料了。

  回到楼阁,正好侍卫说曹操寄来的信到了,递上来了一个竹筒。荀澜刚要拆,寒玦就接了过来。先拿过来晃了晃没有利器,寒玦才将竹筒拆开,确认无异味无暗器后,才将其中的布帛拿出来。

  自从荀澜成为州牧,寒玦和典韦等人在安全方面是越发注重了。

  正如史记记载一般,到陈留之后,曹操散尽家财征募义勇,已经募得五千人手,举“忠义”之旗,正在陈留操练士兵,打算秋收结束就联合各大诸侯进军洛阳,特意寄信来和荀澜约定时间。

  荀澜摇了摇头:“曹操未免心急了些。”

  北方的小米在十月才逐渐收获,等秋收囤好粮食,整肃兵马出发,起码得十一月份了。再加上路上各大诸侯拖拖拉拉,趁机扩张地盘、掳掠人口和粮食,荀澜掐指一算,可能真和史书记载一样,在明年的一月初才和董卓对垒。

  寒玦说:“派去陈留的探子,过两日应当就传消息回来了。”

  “嗯,看看曹操如今势力如何。”荀澜虽然答应着,却猜测多半和历史记载一样,曹操得到孝廉卫弘的资助,身旁此时已经聚集了夏侯渊、夏侯惇、曹洪、曹仁等猛将。

  这些人从小就和曹操一起混,关系亲近得很,挖是挖不动的。

  荀澜粗略盘点了下手中的良才猛将,恍然间发现自己逮着曹操薅了不少的人才。许褚、典韦、徐晃诸位猛将不说,荀攸、戏志才和郭嘉这些曹操最为倚重的谋臣,现下也都在颍川。想到郭嘉,荀澜特意找出来一张白纸当备忘录:“八月上旬的颍川快报,一定要多表达自己对郭嘉的求才若渴之情。”

  对比曹魏,挖蜀汉和东吴的墙角就有点少了。

  谁让这时候刘备和孙权都不成气候,刘备还在寄人篱下,投奔了他的同窗公孙瓒。算算孙权的年纪,还只是个七岁的小孩子。

  荀澜反思了一下,自己之前太懈怠了。就算孙权年纪小,那也有他父亲孙坚在招募部下啊。

  他之前已命人去长沙太守孙坚的治所收集情报,如今也有些细细碎碎的消息传回来。程普、韩当两大东吴的元老已跟随在孙坚左右,就差另一大元老黄盖了。

  不过,如今玉玺已经在他的手上。没有机会再得到玉玺的孙坚,还会萌生不一样的念头吗?毕竟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前期,孙坚可是唯一一个打得让董卓害怕的人。

  考虑到明年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荀澜决定加快收集猛将的进度,立即分派出去了两拨人。

  一波人去荆州零陵寻找黄盖,荀澜只查到黄盖祖父迁到此地居住,黄盖不知在何处做郡吏。

  另一波人带着荀澜的求贤若渴令去豫章找诸葛玄,以求贤若渴之名先把诸葛亮一家给端过来。

  十八路诸侯皆借讨伐之名扩充地盘。若是简单粗暴地圈地盘,荀澜觉得自己实力和名望尚不够,有损名声不说,还不一定能守住圈到的地。但他所驻乃是中原豫州,土地和人口众多,得预防他人的觊觎。

  其一是孙坚,其二是袁术。

  孙坚举兵后就带领长沙的手下北上,他兵到荆州,逼死了荆州刺史王睿;兵到南阳的治所宛城,又杀掉了南阳太守张咨,一路补充人马和粮草。

上一篇:马尔福有个大秘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