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我在故宫装喵的日子 第352章

作者:洛娜215 标签: 无限流 BL同人

  而等到这一年秋,全国厢兵有两成表示愿意回归民籍,这些大部分都是因各种灾祸事故而被收编的农户。

  这样的庞大人员数量远远超出了众人的预料,各地的州县无法接纳如此庞大数量的军户,但是人心已动,若是将之拦回大半也容易引起军汉们的不满。

  朝廷当即派了不少官吏前去地方了解情况,最后只拿出了一条不是办法的办法,优先放归有氏族的军汉。

  有家族的回归家族,若无族系的可以和兄弟共同租用一块地,剩下的人要么选择再等一年,平日表现优异者先离,也可以走另一条路——支援西边。

  若是愿意前去宋国的西部生活开垦的人,可以免租,如果愿意去咱们宋国的租界区开垦田地的,非但可以免租免税五年,官方还赠送一人一头牛,还包地包房。

  安全?安全是不用担心的,那块地方是咱们送过自己的地盘,党项就是咱们的属国啊,那儿可不是就是咱们的底盘吗,也就是咱们宋国仁慈,还和属国谈什么租借。

  战乱?嘿呀曹将军在那儿驻扎呢,您怕个啥?曹将军啊,战无不胜从来没打过败仗的曹将军嘿!

  西北没水?思想落伍了吧!

  咱们租借的地方有好几条河呢,都有河怎么会没水?只不过是西北那儿的原着们懒得开垦,您知道苜宿草不?对啊那儿长成一片呢,哎呀您也知道苜宿草肥田吧?对啦,您想想那地得有多肥。

  一个有些心动的单身兵户窃窃问道“既然这地方特别好,那为什么那会没人?”

  “哎呀,你们搞错了,那里不是没有人,是没有聪明人,”那小吏捶胸顿足,一脸痛心疾首“那儿的本地人都不会耕地,他们以畜牧为生,好好的土地就在那放着,硬是不耕你说急不急人,所以官府才想着办法让我们找一些耕地的老把式去帮帮他们。”

  “真哒?”

  “真的!您看我真诚的眼睛”

  ……好叭。

  这位兵汉和边上的哥们交换了一个眼神,二人犹犹豫豫得填了个申请表,那表立刻就被小吏塞到了小盒子里头放好,然后小吏热情得拉住了这二位的手说道“您就等通知吧,悄咪咪得告诉你们,官家之前说可能会亲自为你们饯行哦!”

  哦哦哦!!!这两个兵汉一听,立刻兴奋了起来。

  可,可以面见官家啦!对于兵士来说,这可是唯有打了惊天大胜仗,才有可能远远看一眼的官家啊!

  作者有话要说:  这一年宋的确削减了军备,但是削减之后的数量也还是非常可怕。

  晏殊被贬官是因为拿玉笏砸人脸(但也有说法是砸了自己)由此可见这位爷说到底还是非常杠的。

  殿前失仪和御前失仪其实还是有些差别的,但是还是看皇帝心情,一般来说皇帝心情好,放了也就放了。

  白鹿纸原理和水印纸一样,咳,其实是实验后的附加产品大家不要告诉晏殊。

  宋朝的户籍制度是这样的:

  最普通,利益也最有保障的民籍,而农民如果放弃了田地出逃,便是流民,一般流民会被遣返回乡重新落户,但是也可以落地生根,(毕竟大家都要抢人口)当然,在大灾时候,官方会直接收拢你们为厢兵,厢兵就是军籍。

  军籍虽然不用交税,不用承担百姓的很多责任,但是同时他们也要付出成为二等公民的代价。

  如果要举例子,就有些类似于明清时候的商人。很有钱,但是地位很低,虽然看似人五人六,但是看不起就是看不起这种感觉。

  而且军籍为终生制。一般来说不能转为民籍。

  厢兵一般是类似于工兵的存在,还有接纳退伍兵的地方,简单说就是养老的,没有战斗力。

  其实早前宋民间还有乡兵,这才是地方上的武装力量,要挑选有腹肌能跑马的那类汉子,但是后来因为这个是强征制度,逐渐被废除。一直到后期,彻底成为强干弱枝状况,举国全靠地方军区保护。

  要举例子的话……

  唔,你们可以想象成我国制度,各地区只有城管给予保护力量,不设武警、刑警,再上一级直接是军队,就是这个概念。

  但是大家都知道军队调动很难,不得擅自动用,所以在宋后期因为地方保护能力急剧下降,直接致使了匪患横行。

  当然厢军可以因为个人实力凸出进入禁军或者边军的,同时禁军和边军的退伍兵也会变成厢军。《===文中就是害怕有人走这条路子想办法退役。

  毕竟当兵几年钱赚够了,趁着没开战时候赶紧遛,这个想法稳赚啊。

第217章 北宋(八十三)

  其实向西北部派遣、迁移人民过去这件事情, 从当年签订好租借协议之后便已经开始实行。

  但是收效甚微。

  人口的流动永远都是从边远地区向中心地区迁移,而西北苦寒不说, 还有游牧民族饶边的困扰。即便如今政府有看护西北边的趋势, 也有将主要防守力量迁移的迹象,但对于老百姓来说,一个疏忽便是自己的命。

  得要多想不开才会往那儿去, 就算是去那里的商人,数目也都不多,若非如此,西域的商品又怎会如此值钱?

  所以哪怕官方之前把条件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人愿意去那。尤其是东西京同应天府这类中心城区之人, 更是不愿意离开富庶之地。

  在这个人口就等于发展力的时代,没有足量的人口进驻, 当地经济便难以发展, 没有大量的知识分子进驻,蛮荒之地永远是蛮荒之地。

  这一点夏安然非常清楚。

  在东汉的时候,西凉地区之所以在后期成为了东汉的粮库之一,并且人才储备几乎能够比拼的上东南沿海地带, 其中便离不开贾诩等人的呕心沥血,更离不开无数被贾诩“爱和梦想”哄骗过去之后就扎根在那儿的青年学子。

  赵祯短时间之内没有和党项开战的打算。

  作为宗主国, 只要从属国没有做出反叛的举动, 他要顾及旁的属国感受,自然不可以派兵攻打,不然极易引起恐慌。

  而且事实上而言, 对于边陲之地,历代统治者对那儿的要求就是太太平平不要叛乱就好,在这个政令缓慢、以人治为主的时代,想要管理好一个偌大的国家,当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能管好中原地区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地方的统治,还是交给当地人吧。

  既然不打算派兵攻打武力征服,那边只有软性的文化侵略——人口迁移、人口置换是最容易收复一块地区的方法。在宋元时期闹事无数的大理国当年便是被朱元璋用这样的方法彻底拿下,自此再不存在大理的概念。

  只是大部分古人都有故土难离之情怀,想要迁移普通的平民很难。中华历史上数次人口大迁移,无一不是洒满泪和血之路。

  所以大家便打算先从厢兵下手。

  失去了自己家园和亲人的厢兵多为孑然一身,对于他们而言,有个家比什么都重要。

  男儿郎独身一人,也更敢于冲闯。

  但正如小吏所说,除了庄稼汉子还需要聪明人。

  那还有什么说的?

  这一套夏安然已经很熟练了,他无数次看着贾诩用同样的套路从他的学校里头挖人啊!

  贾诩用的那些词他都完全忘不掉!

  宣传大字报贴起来!

  有了印刷彩色年画的经历之后。大宋朝的官方印刷制度有了技术方面的革新,大字报被设计成一个个彩色的小人喊口号的模样,被下发到了各地郡县。

  对厢兵——

  大西部的壮丽风光,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你们见过吗?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你们见过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壮美你们见过吗?

  生活在水米之家的汉子们,这,才是真爷们去的地方。

  对书生——

  西北部教育资源的匮乏,大西部急需教育人才,同一个西部同一个家,今天我们都是大宋人。

  在西部,有对知识嗷嗷待哺的孩童,还有到了五六十岁都渴望知识的老人,他们渴望研读圣人语录。

  西部的日子很苦,但是当地人亦是不曾停下过努力的步伐,他们只缺少了一点技巧,一点知识,需要大宋年轻人去帮他们一把。

  正如圣人有云:有教无类也。

  不紧随圣人的脚步吗?

  对官吏——

  你,还在为久久得不到升迁而烦恼吗?你还在为读书时候的理想不能实现而苦闷吗?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最需要你们的地方去。

  这是最宝贵的机会,磨练意志,锻炼自我。在这里,你的每一份努力都能得到收获,你的每一份付出都能得到最真挚的感谢。

  支援西部,你,值得拥有。

  除了最后一份被驳回重写之外,夏安然写出来的心灵感悟全都化为了大字报贴遍大宋各处。

  在大字报的宣传,以及诸多半强制、半哄骗的行为趋势下,大宋国引来了自建国以来第一次人口的逆流动。

  对于此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国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所有的人都是自国家各地而来,由国家下拨款项先将他们接到汴京城,然后由帝王亲自接见,并且为他们饯行,其待遇之高令人难以置信,也正因此,不少官僚亦是让自己的子嗣加入了此次西迁之行。

  大批的学子和官僚,加之回归民籍的厢兵们抱团向着西边前进,伴随他们同行的自然还有官方的队伍。

  这样一群将近有万人的迁移队伍,若是不由官方的人护送、沿途安排,规划。

  其破坏力绝不亚于一支杂牌军招摇过市,此次为了鼓励大量的人口移动,并且也为了避免他们的后顾之忧,就在人群开始挪动之时,朝廷便派出了诸多商队同行,共行的还有医匠、夫子、僧人、道人,总之这一个共同行进的大部队里面什么成分都有。

  除了私人商队带了大量的宋地特产外,还有一支特殊的官方商队,他们携带的是稻谷、基础书籍、农械、甚至于还有大量的板状木料。

  这些木料最为醒目。同行的宋人们都表示了十分的好奇,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如此争气的木料,一块块都被削成板状,堆叠在骡子拉动的车上,像小山一般,怪壮观的。

  “西地难不成这般缺木头?”一厢兵与同僚窃窃私语“我听闻那儿寸草不生,难不成荒到了连木头都要自己带过去的程度?”

  “这,若真是如此,还能种地?”

  “应当可以吧,若是不行,官家也不至于拉了这般多人去种田……”

  话虽这么说,但是随着大家互相交流信息之后,一种恐慌心情便开始在人群中传播开来。

  此时大家已经走了大半路途,被官方各种宣传激发而来的激情已经渐渐消失,尽管沿途亦是有官员为他们反反复复炒冷饭,但是依然压不住有些人看着越来越荒凉的景色心中生出忐忑来。

  这一批多以年轻人居多,年轻人心思浮,容易被煽动,也容易被打击。眼看着小年轻们一个个变成腌白菜样,此次接下重任负责将这些年轻人安全送到西边后,还要去永登任经略安抚副使的欧阳修只微微一笑。

  他于观察人上多少有些心得,一看这些人的表情就知道他们想了什么,预料之中吧。

  男人夹了夹胯下马匹,稍稍加快了些步子走到了前头,在和押送货物的官商交谈几句后,众人刻意减缓了一下步伐,最后如他们所料,车队将将卡在了两个站点之中,等到大队伍停下的时候天色尚且亮堂,只是领头的向导却已经说来不及,应当暂且安营。

  如此不同寻常的姿态自然引起众多年轻人的注意,而在得知将要在此处扎营的时候,年轻人们都有些不满。

  他们尚未出宋国边境线,此时安全自然无虞,但是哪怕是现代,野营都是一件让人不适的事情,更不必论如今。

  事实上,自出京畿地区以来至今,这样一群庞大的迁徙队伍至今便不曾露营,为了保证这些人的安全,向导将速度控制得极好。

  故而这些人都不曾见到过大宋工匠们的全新发明——板房。

  以强竹为骨,压合板为围护,采用更为灵活的螺栓连接,不过是一个多时辰,便为众人搭建出了一个足以遮挡住寒风的木质小房来。

  靠数量有限的专业人士自然没办法为所有人建好房屋,幸而材料充沛,制造简单,年轻人动手能力都强,基本上看个两遍便都会了。

  当夜,宿在这个简易板房里头的年轻人们叽叽咕咕,他们都不傻,几乎是在看到匠人们拼接出的房子,便立刻知晓这些木料被一路带过去的缘由是为了安置他们,避免这些年轻人到了当地没屋子住。

  虽说当地应该做了准备,但是他们之前也得了讯,官家亦是极其感动得说了西迁的队伍比想象中要更大一些,他们人多行得慢,但是再慢亦是有限,事实上这些年轻人其实都做好了抵达当地还要住一段时间帐篷的准备啦!

  哪儿就能想到官府竟然给他们配备了原材料,一路千里迢迢运送而去。

  这,这真真是……

  “官家仁慈……”一学子喃喃,他沉默了片刻,忽然打开了自己的随身包袱,展开了其中的笔墨便研墨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