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运小夫郎 第125章

作者:四夕夕 标签: 种田 甜文 近代现代

  白志文从那时候起就开始了他少年时期的抄书经历,他每天抄书的时间很固定——午睡起来后脑子比较清醒、天色也更亮的时段。

  刚开始抄书的时候,白志文有些不习惯,毕竟抄书的要求是不出错,并且美观,一点都不能走神,因为一旦走神了字容易写变样不说,也容易写歪。

  好在那时候天气还热着,白志文午睡后起来活动活动手脚再洗把冷水脸通常来说就足够清醒了,如果他还觉得不够会再冲个凉水脚,就不会容易犯迷煳、犯困、走神。

  不走神挺好控制的,因为白志文向来做事注意力都很集中,但是他记忆力好给他抄书造成了麻烦。

  一本书多看几遍白志文差不多就能记住上面的内容,在抄书的时候虽然为了保险起见他会写一句看一句,但是有几次他在看过了之后下笔时却差点写成下一句,还好落笔到纸上的时候觉得不太对劲,赶紧改了过来。

  第一本书白志文没有托大,拿的是一本两千字的书,一天抄一半,两天抄完一本,十天就能抄完五本。

  攒了一个月的书后他一次性去到明心书局,拿着抄好的十三本书换了一两银子又三百文,还有两本因为抄的过程中出了错,他没有拿过来。

  当白志文拿着钱回家,白姚氏才知道儿子悄悄接了抄书的活,霎时眼泪止都止不住,心情复杂不已,又难过又欣慰。

  白姚氏欣慰的是儿子懂事,才这么小就体贴家里困难想法子挣钱,又难过于相公早逝,才十二岁的儿子就要扛起一家人的担子,应该好好读书的年龄被迫分心做其他的事。

  在白姚氏哭时,白志文再三强调他抄书不会影响他的功课,并且他会立马把这件事同老师说之后,白姚氏才终于勉强同意了儿子继续抄书。

  不过白姚氏留了个心眼,从那天起她就时不时在屋外悄悄地观察儿子在房里是读书还是抄书,发现儿子真的只有中午抄一会儿后,渐渐放下了心。

  白志文也确实像他承诺的那样,下一次去找章安浩的时候同章安浩说了他在抄书挣钱这事。

  章安浩想了想,只询问了一番弟子抄的是什么书,然后让他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布置的功课不能耽误,并没有反对他抄书的意思。

  章安浩双亲早逝,幼年时期吃了不少苦才成就现在的他,他不认为男孩子年龄小就值得娇惯,反而觉得弟子这样挺好的。

  从户部尚书的位置退下来,章安浩不说家财万贯,支持几十个白志文这样的孩子读书考科举对他而言犹如九牛一毛,但是弟子家的情况他没有出手帮忙,他更乐于见到白志文养成独立自强的性子,因为没有人能够帮你一辈子的忙,只有自己靠得住。

  白志文就从这时开始了他年少这一段抄书的时光,然后每个月去一趟书局,带样书和空白册子回家。

  他这一次去书局是把自己腊月抄好的书送去,这是一本有着三千六百来字的书,他一共抄好了十五本,抄书的速度比起刚开始提高了不少,也基本没有再出错。

  十五本书,检查确认内容无误后孙掌柜点出来二两银子并七百文给白志文,接着给了他一个红纸包裹着的年礼,里面是寓意喜庆的如意糕。

  如意糕是用糯米和红豆做成的,糯米煮熟后捣成年糕状平铺一层,再抹上一层红豆沙馅后卷起来切开,切口处就是如意的形状,为了防止粘连,如意糕外面还洒了一层炒熟的黄豆粉,隔着红纸包都能闻到香味。

  这份年礼是孙掌柜自己准备的,他会给每个长期给书店抄书的读书人送一份,不同的是白志文的这一份他稍微多给了几块。

  因为提前听黎明礼说过,所以白志文没有矫情,谢过了孙掌柜后装上银钱、提上年礼就离开了明心书局。

  孙掌柜看着少年人离开时笔挺的身姿,他很期待白志文出了孝期之后站在众人之中展露风采。

  白志文拿着刚到手的钱先在路过的布庄里买了足够他们一家三口人做一身春衫的粗棉布,又去顺路的杂货铺买了些零嘴和花生油,然后才去米线摊位找黎明德。

  两人以前结伴回村,白志文在聊天时主动提起他今天去书局的事,然后顺势就问黎明德,黎三叔他们今天是不是有来县城,他路上好像看到了他们一家人,但是当时路上人多他没能确认。

  “我三叔他们今天好像确实到县城来了,刚才听我爹娘提了下。”黎明德完全没有留意到身边这人对自家弟弟那些微不同寻常的关注,回答完问题转头就说起别的事,“今天老师虽然也说了过年给咱们放假几天,但是他老人家走之前给咱们布置了那么多功课,咱们两放假期间还是得日日苦读,不能丝毫放松啊。”

  说是苦读,黎明德脸上的神情并没有多苦,白志文笑着拍了他一下,两人开始讨论起章安浩布置的功课。

  ?作者闲话:感谢对我的支持)

第221章 新品种红薯

  轻松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不论是休假的黎成石还是黎家人,都觉得几天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好像眨眼的功夫就到了大年二十九,黎成志他们没有再出去摆摊,留在家扫尘、收拾,准备过年的食材。

  家里人多孩子们就会很高兴,黎明瑾带着黎明月和黎明康这里看看、那边戳戳,大年二十九和三十的白天就这样过去了。

  这一年饭桌上少了个人,但黎家却吃了一个难得和和美美的年夜饭,没有讨人嫌的人在饭桌上拉长了脸,也没有人拈酸吃醋说些让大家不开心的话。

  孩子们吃过了长长的年夜饭,领到了长辈们给的压岁钱后,到了时间就被赶回各自的屋里睡觉,大人们则围坐在堂屋的火炉周围,一边聊天一边等着子时到来。

  因为光线不算很好,黎老太就带着两个儿媳妇一起做不费眼睛的鞋底、鞋垫,黎老头则同三个儿子一起商量明年种地的事。

  等着老头子把话说完,黎老太才站起身,抖了抖身上的线头,对着拨弄火堆的黎成力说:“老二,你跟我来一趟。”

  黎成力不知道黎老太要找他做什么,听话地放下手上的木棍站起身跟着黎老太走了出去。

  黎老头心里有数不打算参与他们母子的谈话,黎成志和黎成石两人抬头看了一眼,没说什么。

  因为说的事挺重要的,黎老太先在院子里找了个避风的角落才开口问:“老二,你明年有什么打算?”

  “什么打算?”黎成力没太明白他娘的意思,双眼茫然地看着黎老太。

  黎老太敲了敲黎成力的脑袋,同他说话就是得把话说得明明白白,不然他不会听懂背后的意思:“简单来说,除了种地,你还打算干点啥?”

  “想想你往年都做了些什么,你会做些什么,想明白了就考虑今年你要做些什么,有什么目标,赞多钱,存多少粮食,家里打算添置什么东西。”

  “还有,春丫头再有两年就该出嫁了,嫁妆怎么办,夏丫头那头,马上就要到相看的年龄了,咱们村或者附近村子有哪些合适的小子,明年明才不去读书了要教他些什么,这些事情都要提前想到,你一个人又要当爹又要当娘的,不能只顾着那一亩三分地。”

  黎成力眨巴着眼睛想了想,除了种地他还有什么打算,他往年好像除了种地就是出去做零工,没有其他的了。

  至于说他娘提到的什么攒钱、存粮食、添置家什、准备嫁妆、留意合适的小子、教育儿子这些,黎成力只觉得自己脑子里仿佛有一团团麻线纠缠在了一起,理都理不清。

  看着黎成力那样,黎老太就知道他肯定没有想过,叹了口气,把自己最关心的问出来:“种地、攒钱那些你不一定要想多明白,只要脑子有这个概念,不要有一分钱用掉一分钱就行,至于说春丫头和夏丫头的事还早,你要记着有这么一件事,我这个当娘的也会帮着你参谋,主要是明才,明才你打算怎么办?”

  单独问某一个问题,黎成力就不用纠结那么多,直接回到道:“娘,我之前就想好了,教他种地,不管以后他有没有出息,只要还有地在总不会饿着。”

  黎成力是他们三兄弟里最像黎老头的一个,没什么别的心思,看重土地和粮食,不求挣大钱。

  黎老太叹口气,问他:“农忙的时候可以让他下地跟着你一起干活,农闲的时候呢,咱们家已经分家了,你们父子两人手上的地不多,没必要天天都耗在地里,农闲时你怎么打算的?你地里产出的粮食只够你们一家人自己吃外加日常开销,有了别的事需要钱怎么办?成力,你农闲的时候应该想想做点什么多挣钱。”

  手上有一门手艺的人农闲可以做东西挣钱,没有手艺的人只能出去卖力气挣钱,黎成力属于没有手艺的人,农闲没法教儿子什么,不如出去挣钱攒起来。

  黎成力有些为难地说:“可是如果农闲的时候我出去了,明才就没有人管了。”

  “我和你爹不是人?”黎老太反问,“春丫头和夏丫头基本天天都到这边来,你把明才也送过来不就行了,反正你爹时不时要下地,到时候带着他一起跟着干活,不会让他闲着的。”

  其实说是农闲也不完全是真的闲,只是活比农忙的时候少很多,想要让庄稼长得壮实锄杂草和施肥必不可少,还要在没下雨的时候多浇水,这些活比较琐碎。

  黎成力听完很是为难,他觉得爹娘明明到了该享福的年龄,自己不管是分家前还是分家后都一直让爹娘替他费心费力。

  “你娘我还年轻得很,你爹也是,下地干活不比你差多少。”黎老太翻了个白眼,“再说了我又没说要天天帮你看孩子,你不出去做零工的时候就自己带着。”

  这边黎老太劝着黎成力在农闲时把孩子交给他们老两口管着,另一边黎老头则问起黎成志和黎成石买铺子的事怎么样了。

  先前梁家铺子闹的那一出也就县城的人知道,像上河村这边是不知道消息的,黎老头只是想着距离儿子提出说要买铺子过去这么久了,想问问有没有什么眉目。

  看着两个儿子都摇头,黎老头有一点惊讶,问他们就连一个铺子都没有看过吗?

  当然是看过的,但是那个铺子可不能买,黎成志和黎成石对视一眼,都默契地没有把梁家铺子的事说出来。

  梁家那两个铺子分别卖给了两家人,刚开始他们买下铺子的时候很是高兴,因为便宜了十几两银子,但是没过几天就发现了问题,一旦他们过去打开了铺子要做什么,之前想买铺子却没有买到的人就过来,还找了些没事的三姑六婆在门口骂骂咧咧的,做什么都不顺。

  虽然那些没有买到铺子的人可能只会做几次这种恶心人的事,但是只要有了这些事,铺子的名声肯定会传得不太好,短期内做生意势必受到影响。

  这两间铺子的现状彻底让黎成志和黎成石打消了最后那一点点没有买到铺子的遗憾,不再去想铺子的事。

  铺子的事不着急,黎成志宽慰了黎老头几句,赶紧换了个别的话题,想起他听人说过粮铺有一批外地来的新品种,问他爹要不要在自家的地里种上一亩新品种。

  刚才黎老头安排明年怎么种地的时候黎成志没有提,都已经说完了才突然提起,黎老头的脸色一黑,看着他:“是什么种子?”

  黎成志也不是很清楚,就是听过来吃米线的客人闲聊说过,据说是一种颜色不同的红薯,具体是什么颜色他没注意听,只留意到了他们说的口感和红薯不一样,他赶紧把自己听到的说出来。

  对于粗粮的口感黎老头没有什么追求,他以前挨过饿,只要是粮食他就能吃下肚,他也觉得粗粮吃起来都差不多,想要吃得更好多加一些白米就行。

  所以,黎老头接着问:“新红薯的产量如何?”

  如果产量比自家留种的高,那他就让老大去买点新红薯回来试试,如果产量没多大不同那就算了,既然都说了是新品种,说不定侍弄的法子和种红薯不一样,万一内弄对产量更低了就不好了,不如安心种以前的老红薯。

  黎成志拼命回忆了一番客人说的话,始终没有想起来关于产量的描述,只好顶着他爹的黑脸说自己不清楚。

  “不清楚那你说什么说。”黎老头的脸色又黑了一分,转过身并不想理会黎成志。

  黎成志摸了摸鼻子,对着黎成石使了个眼色,他还不是看着爹因为铺子的事有些着急才想着换个话题,让黎成石赶紧救场。

  黎成石笑了笑,新红薯的事他听县衙的人说过,比黎成志知道的稍微清楚一些,开口说道:“爹,大哥说的新红薯其实叫紫薯,相对之前咱们种的红薯来说产量都要偏低一些,但是粮铺的人收购紫薯的价格会提高,我觉得咱们家可以试着一样种一亩。”

  因为颜色是紫色,所以这种新红薯就被大家直接简称为紫薯,是去年旱灾的时候南边省的人在山上发现的一种粮食。

  据说是一批人为了找吃的深入了深山,由于看着紫薯的叶子和红薯很像,就有有人提议挖出来想吃,结果挖出来后看着这种植物类似于红薯的根茎是紫色的,大家又担心有毒,没敢吃。

  后来还是有人饿狠了煮来吃确认没有毒,并且比普通红薯更抗饿后,才有了更多人去山上挖紫薯。

  旱灾结束后,脑子活泛的人就像种红薯一样把还没吃完的紫薯种在地里,利用这种新出现的吃食赚了一小笔。

  今年风调雨顺,南边的省有了更多人种紫薯,这才有紫薯传到他们这边来。

  黎成石没有吃过紫薯,但是他想粮铺的商人既然愿意将紫薯给大老远运到这边来贩卖,其中肯定是有利润的,种了不会吃亏。

  ?作者闲话:感谢对我的支持)

第222章 买种薯

  对于黎老头这种保守的老年人来说,种植一种他不了解的新品种粮食会让他心里打鼓,整天都提心吊胆地担心没做好,尽管以他们家现在的情况来说,就算有一、两亩地的收成很差,也不会影响家里人吃饭。

  但是做了这麽些年的老农民,黎老头总是希望地里产出的粮食尽量多,从春耕一直到秋收忙活了这么久,收获满满的粮食带来的满足感是其他东西替代不了的。

  所以当黎成石说了紫薯的产量比红薯更低之后,黎老头基本就放弃了种紫薯的想法,反正都是粗粮,不管价钱卖得高还是低,在他看来就是亏了。

  黎成石和黎成志也没有想着要改变他们爹多年的想法,只要他开心就好。

  说完了紫薯相关的事之后,黎老太和黎成力两人的谈话也结束了,黎老太成功说服了黎成力在农闲的时候把黎明才交给他们老两口带着,自己出去找事做。

  在此之前,因为之前家里发生的事,黎成力其实有些担心爹娘对明才没那么喜爱,不愿意带他,没想到娘会在过年的时候找他主动说愿意帮忙带孩子,黎成力又感动又愧疚。

  黎老太没有把她同黎成力说的事在大年三十这晚告诉大家,反正黎明才要跟着他们老两口黎成力肯定会给口粮,照顾孙子也不需要大房和三房帮忙,没必要征求他们的意见,不用提前说,事实上黎成志和黎成石他们不会有意见。

  等到初一这天祭完祖后,黎老太太才将这事告诉大儿子和三儿子以及两个儿媳,他们四人都表示可以,只说不要累着他们二老就行,有什么需要他们帮忙的直接说,兄弟之间不用客气。

  过了初一就是初二,这天该回门的回门,要出去摆摊挣钱的就去摆摊,黎老太只让黎成力把黎明才带到正屋这边来,同他们两老相处一下试试。

  上次去李家村的经历把黎明才给唬着了,在家一直很听话,他爹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敢随便抱怨,初二这天在正屋那边表现还不错。

  当黎成石他们下午回到家时发现二房还在,并且大家还要一起吃晚饭时他们夫妻两人都没有惊讶,神色很平静。

  不过晚饭之后,黎成石单独找上他二哥,说起种植紫薯的事。

  这是三十那晚姜芷芸听了他们谈论紫薯之后萌生的念头,作为最常待在家里的一个人,姜芷芸可以说是对所有人情况最为了解的人之一。

  因为姜芷芸脾气温和,又愿意听黎老太唠叨,还能帮着出主意,她现在成了黎老太最喜欢的儿媳,白秀荷暂时拍在了后面。

  她知道婆母想要让三兄弟一直保持着好的关系,为此,他们三人之间的差距就不能太大。

  大哥一家卖米线挣的钱只会越来越多,他们家有相公的月银不说,自己绣花也能挣钱,还有米线摊位的分红,一年下来攒的钱也不少。

  唯独只有二哥一家,只能靠他种地养活三个孩子,如果不做出改变的话,大房、三房同二房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她们想过,作为老大的黎成志也是想过的,当初他才会想要请二弟到米线摊位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