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子的科举之路 第121章

作者:媚骨 标签: 种田 穿越重生

  听到喊声,一个个在地里干活的人不知道从哪钻了出来,跑了过来。见到小少 年回来,他们一个个的脸上都有着激动和喜悦,欣喜的喊道,“小公子,真的是你 ,你回来啦!”

  “小公子,我们都听说你高中状元,以后要留在京城当官的。”他们都以为小 公子不会回来了,他们听说小公子到京城去考了状元,日后是要当大官的了,没想 到今日会见到小公子再回来到这里。

  他们知道小公子考中了状元,都很为小公子高兴,小公子这么好的人,若不是 有小公子,他们这里许多人连饭都吃不上。如今他们不止是有饭吃,还能住上漂亮 的房子,再也不用担心没饭吃会饿死,冬天下雪会冻死。

  “哦,小公子如今是状元了,我们见到小公子要行礼。”这里面有人反应了过 来,想到小公子如今已经是大官了,他们见了小公子要行礼跪拜,再不能像从前那 样随意了。

  “草民拜见状元大人……”大家纷纷的下跪行礼。

  “别别,不用行礼不用行礼。”李问连忙的拉住了要下跪行礼的人,对后面已 经跪下的人喊道,“大家都快起来,都快别跪了,你们再这样我就要生气了啊。”

  后面已经跪下的人才一个一个的起来。

  见到这些平民百姓们见到李六元如此的热情欣喜,赵向毅和谢云飞的心里都感 到疑惑,而且李六元看起来与这里的人都很熟悉。陆知书同样的也不解。

  等到大家起了身后,这里面不少都是熟悉的面孔,有大半年没有见过大家了, 他的心中对庄子这边的人也甚是想念。

  李问今日是特意到庄子这边来看看,他说道,“我回乡探望家中父母,途中经 过南阳,回来看望老师。今日正好有空,我到庄子这边来看看大家。”

  “是是,劳小公子挂念了。”

  原来如此,所以小公子才会过来看看他们。

  许久没见过小公子,他们不少人坐在一起闲聊的时候,都会提起小公子。在知 道了小公子高中状元,以后会留在京城当官之后,他们都以为小公子不会再回到这 个地方,他们日后再也见不到小公子了,为此他们还有些难过。

  但是同时他们也替小公子高兴,因为小公子中了状元,以后能留在京城当大官

  第九十—章 半公开

  “若是你们不忙的话,我们边走边说,我正想在这里走走,看看地里的庄稼。

  ”李问伸手去摸了摸地里种着的庄稼,问起了今年地里的庄稼的长势如何。从地里 的庄稼的长势看地出来,庄子这附近的农田的庄稼长势都还不错。

  他在南阳读书那几年,废了很大的一部分的时间和心思在庄子这边,都是在搞 这个种地的事情。他们这边地里的庄稼用的种子都是经过优化和选择出来的,以及 对地里的管理方式都是比较先进的,所以他们现在的成果也是显然。

  种地并非是盲目的去种就行,还讲究种的方式和管理的方式,他花了很大的一 部分的时间和心血在管理人员的培养上面。

  “不忙不忙,我们陪小公子走。”这些人一个个都不愿意走了,他们好不容易 见到小公子来一趟。等日后小公子去京城当官了,他们这些人再想见到小公子一面 可就难了。

  见到大家都不愿意走,一路上跟着他的人越来也多,其中有几个是他挑选出来 的区域的管理人,李问问起了每个人负责的区域的事情,每个区域的管理人都能回 答的出来。

  他们从外围走到了里面去,走到了棉地这边,李问问起了今年棉地的种植情况 ,问道,“今年庄子这边有多少户的人家种植棉树,种植的棉树的置有多少。”

  “小公子请放心,我们今年种植棉树的人家大大的增多了。”棉地的管理人报 了一个数目,庄子这边有多少户的人家种植了棉树,他们今年种植了多少亩的棉地 ,比去年多了多少,都记得清清楚楚。

  “嗯,不错,等今年看看,地里的棉花产量能不能达到我们预算的程度,若是 能做的更好,那自然是好的。”可见就算是他不在的这段时间,这些人一样的有把 地里的庄稼都管理的很好,李问对此还是很满意的,又是问了一句今年预计可以产 多少棉花。

  管理人报了一个数目,说道,“按照去年的生产,这是我们预计今年可以种出 的产量。”

  以前李问都是让大家把每年地里的种植面积、产置如何,按照人头、数量,产 量,都一一的记录清楚。去年的一个种植情况,与今年的一个种植情况如何,都要 记录下来,有了对比才能知道问题是在哪里,日后才能去改进。

  他们每年还在年初就做一个估算,若是等到后面能超额完成目标的都有奖励,

  不能完成目标的是要受到处罚,所以不用他督促,这些人自己都会想尽办法去伺候 好地里的庄稼,希望能够达到预算的产量,不仅仅是为了拿到一笔奖励,还有就是 能够得到小公子的赞赏和大家的认可。

  李问要做的就是让这些人认识到,想要种好地,还有许多的方式可行,大家要 勤动脑子。农民并非是一群身份低贱的人,他们一样有尊严和身份,能够通过自己 的努力把自己的日子过的好,能够活的和所有的人一样。

  他这些年的努力并不是白费的,这些人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哪怕 是同样的种地,大家对生活都有了期待,脸上多了笑容,日子过的就更有盼头了。

  “哦,原来如此,真看不出来啊……”谢云飞听到李六元和这些老农们的谈话 ,他发现李六元对地里的这些东西是了解的头头是道,俨然成了这些老农们的领头 人,甚至是比这些老农们都还了解地里的这些事务。

  他现在终于明白李六元为何会说出民才是国之根本这样的话了。民,的确才是 国之根本。

  谢云飞不禁在脑子里设想一下,若是他们大成的每个地方都能像这个地方一样 ,农民地里种出的庄稼能这么好,还用担心地里种不出粮食吗?地里种出了粮食,

  百姓们还会饿肚子吗?百姓们的手中有了粮食,朝廷还会没有存粮吗?朝廷有了粮 食,边关的将士们还用饿着肚子去和敌人打战吗?

  这不禁让他眼眶有些发热,李六元做了一件比天下所有读书人和当官的人都要 伟大的事,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并不关心百姓的日子过的如何,不知道地 里的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不知道何为民,何为国。因而这些人当了官之后,才会 一心的想着自己的利益,并不会去考虑民,更不会去为民谋利。

  难怪李六元那一曰会说出,当官不为民谋利,不如回家去种地的那一番话。

  李六元种地都比别人种的好!

  原来李六元不仅仅是会读书,还会种地!不知李六元还会给他什么样的惊軎, 谢云飞的心里开始有些期待了起来。

  赵向毅看着李六元的眼里同样的带上了不一样的审视,看来他要重新审视李六

  元,少年带给他的惊喜,远比他所认知的还要多。这一次不用太子殿下吩咐,他都 会想尽办法把李六元拉到他们这边来,绝对不能让这样的李六元到大皇子和三皇子 、以及董相他们那边去。

  “你们知道这些棉树是种来干什么的吗?”李问指着地里的棉树问陆知书以及 赵向毅他们。

  陆知书摇了摇头,直到此刻他才知道他说的想到地方去当官,为百姓做事不过 是一句空口白话,他对如何去为百姓做事一点都不知,更不懂得如何去做。

  “我告诉你们吧,这种树叫做棉花,会开花,花苞里面有一团棉,等到花凋谢 的时候,到那时我们把棉采集了下来,就可以用这些棉加工做成各种棉大衣,棉被 ,棉被子,冬天穿上能够保暖御寒的好东西。”李问为赵向毅和陆知书他们解释了 一番什么叫做棉树,如何种植,产量如何,如何制作加工。

  现在逛完了地里这一边,正好带大家到作坊那边去看一看。

  李问说道,“走吧,你们不是好奇棉花是怎么加工的吗?我带你们到作坊那边 去看一看,你们就明白了。”

  赵向毅点了点头,他的心里的确对这种能种出棉的树感到很好奇。若是这种树 能种出那种叫“棉花”的东西,能够制作衣服鞋帽,冬天能够抵御寒冷,那这样他 们就可以在许多地方都种上这些树木,这让就能够为边关的士兵们制作御寒的衣物 ,有了御寒的衣物,边关的将士们再也不用挨受冬天的严寒了。

  男人看着这些树木的眼中有着狂热和惊喜。

  “小公子,老奴不知道小公子到庄子上来,未能亲自过来迎接,还望小公子恕 罪。”庄子上的管事听说小公子来了,急急忙忙的赶了过来,一见面就要下跪行礼

  李问忙的把人拉住了,说道,“快别,快别,快请起来

  “我昨日刚回到南阳,只是今日想起,才带几位朋友到这边来看看。”李问介 绍了一下身边的几位朋友,并没有具体的指明他们的身份,只说是带了几位朋友过 来作坊这边看看。

  “是是,小公子,我给你们领路。”管家打了一个请的手势,领着人进去。

  “走吧,我们一块进去看看。”李问对陆知书和赵向毅说道。

  赵向毅和陆知书以及谢云飞落后一步,跟在李问的身边,他们都好奇的看着这 个地方。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聚集了这么多人在里面干活,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手 上的事情。

  李问跟着管事往里面走进去,问起了如今作坊这边的一个情况,他才知道原来 在这半年里面,作坊比原先忙大了三倍不止。这里面的人员都比以前还多了,这里 面还有一些他不认识的生面孔,他问这些人是哪里来的。

  作坊里的纺织机増加到了上百台,里面上百个织娘在干活。

  “你们还记得上一次在源城,我在布庄里面看过的一种布吗? ”李问指着上面 挂着的青布,笑着问身后的几人。陆知书上前一步,说道,“这就是你上次问的青 布?”

  “嗯,正是。”李问对此还是非常的自豪的,这些东西都是从他的手上生产出 来的,他说道,“这就是青布,外边的青布就是从这里出去的。”

  “你们看到这么多的织布机和织娘在做工了吗?你们知道这里一个人一天能出 多少的布,一个人可以出多少的布吗?”李问接着报了一个数,他们这里一个织娘 使用这样的织布机一天可以出多少的布,普通的农户妇人一个人使用老式的织布机 ,一个月才可以出多少的布。

  谢云飞听到这个对此的数目,眼里有着震惊,问道,“这是真的?”

  “当然,你们不是亲眼看到了吗?”李问带着众人在织房这里看了一会,让他 们亲眼看到这些布是怎么经过织娘的手生产出来的,织布机上的梭子在飞速的转动 ,经过半年的时间,这里面的织娘织布的手艺已经很熟练了,因而织布的速度非常 的快。

  “走吧,我们到另一个作坊去看看。”

  下面还有一个相接的作坊,这里是加工棉花的地方,只不过还未到棉花收集的 季节,所以因为没有原材料,这边的作坊就显得比较空,工作的人员也并没有那么 多。

  李问让人去打开仓库的门,拿了几件棉大衣和棉帽子鞋子手套出来,他说道, “你们看看,这就是用棉花做出来的衣物,衣服和鞋子帽子手套都在这里了,一会 我让人给你们一人准备一套回去。”

  “这是去年的样板,今年的棉花还未起来,所以今年的棉大衣要等到年底才能 开始生产。”

  “你这些,都是做出来卖的?”谢云飞伸手去摸了一样衣服,只觉得触手的手 感柔软厚实,他可以肯定这件衣服在冬天穿在身上,必然不会感到寒冷了。

  “是啊,这些东西做出来不卖,这么多还留着自己穿吗? ”李问说道,“哦, 忘了告诉你们,这边庄子上的东西都是老师的。我以前在南阳读书,都是住在老师 那里,无意间发现了这个庄子,想着闲来无事,就到这里来折腾折腾0 ”

  所以一不小心,他就搞出了这么多的东西来。

  谢云飞的嘴角抽了抽,心想也就只有你才这么有能耐,读书之余还能搞出这么 多的东西,完了还考出一个状元来,果然不愧是他们大成出的第一个六元。

  “这一件衣服的价格如何?”谢云飞问道。

  “我对这个价格也不大了解,你问管事吧。”李问转而问管事,管事对作坊这 边的事情是一清二楚,对这些衣服鞋帽卖出的价格也清楚,所以一五一十的报了出 来。

  价格这么低廉?谢云飞看想赵向毅,转而对李六元问道,“我们可以预订这些 衣服吗?”

  “……这个嘛,应该是可以的。你们到时候去找老师谈,或者是到这边来找管 事谈。”从建起了作坊之后,李问就不管这边的事情了,所以他对内部的这些事情 都不是很了解。不过他知道去找傅院长谈,肯定能把这个事情谈下来。

  但是好像傅院长也不管这些事,在管这些事情的应该是满叔吧?

  “好,到时候我亲自去找先生谈。”赵向毅说道。

  李问知道赵向毅想要这些棉大衣有什么用,边关几十万的大兵,每个人都要一 件的话,就是好几十万件了,他拍了拍赵向毅的肩膀,说道,“赵大哥,这个事先 不急,别说你想要的这里没那么多给你,就是有那么大的量给你,你能一下子拿出 这么多的银两吗?”

  边关十几万的士兵并不是赵家一家的责任,说到底这些士兵都是皇帝的兵,要 养也是国家来养,还轮不到赵家去养。赵家要能拿出这么多的银两买置办军需,等 回头皇帝追究下来,没准还会给赵家扣一个“居心不良”的帽子。

  赵家本就引得皇帝的忌惮了,这会儿还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银两出来买军需用品 ,你们赵家这是收买军心,皇帝一句话下来:你们赵家想干嘛?

  那到时候要怎么解释?

  “庄子和作坊这里这么多的人要养,这里的东西都不是白白得来的,每个人都 有劳动付出,因而每个人都应当有劳动所得。若是劳而无得,那么谁还愿意给你干 活呢? ”李问这话也明白地告诉赵向毅,哪怕他是用他的身份,或者是用赵家的身 份去说,这些东西都不可能白白的送给他的。

  他们作坊这里还有这么多的人要养活,整个庄子以及附近的农户还有许许多多 的人。

  赵向毅顿了顿,他点了点头,说道,“我明白了。”

  “我们回去吧,咱们回去的路上再说。”李问有点于心不忍,他们今天在这边 要逛的都逛了,要看的也看了,他今日的目的是要带他们到这边来看一看,要告诉 他们,只要换一种方式,百姓也可以把日子过的好。

  “好。”这一路看下来,陆知书从一开始的惊讶,到现在的深思,他开始在思 考,若是等他到了地方去,他能为百姓们做一点什么,要怎么样为百姓们去做。

  在逛完了作坊之后,他们就打道回去了。

第九十二章 你可以相信我,一更

  南阳府的一家酒楼的楼上的厢房里面,李问与陆知书还有赵向毅,以及谢云飞 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一起,这里面除了他们四个人,再也没有别的人了。

  李问双手合十放在桌面上,看着面前的三个人,说道,“今曰带你们到庄子上 去,我事先已经同老师商议过,得到了老师的同意,我才带你们到那边去看看。” “那里的东西,想必你们都已经见到了。前面我已经说过,庄子上的那些东西 是我在南阳的这几年,读书之余折腾出来的东西,当然那些东西都并非是我一个人 的功劳,若是没有老师的支持,以及庄子那边的管事和庄户汉子们的帮忙与配合, 那边的庄子也不会有今日的这些东西。”

  “我当初看到庄子那里的农奴和佃农们过的日子,我当时的脑子就在想,为什 么这些农民们勤勤恳恳干活做事,辛苦种了一年的地,到头来却还是要饿着肚子, 连饭都吃不饱。四海无闲田,农夫仍然会饿死,这是为什么?”

  这里面就要谈及到一个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土地都在大世族和地主的手中, 朝廷的王侯大臣们的手中都握着大量的土地,所以农民们的手中没有可种的土地, 只能去租借地主家的田地耕种;其二就是朝廷的苛捐杂税众多,农民辛辛苦苦种了 一年的地,交了地主家的地租和朝廷的赋税之后,余粮就所剩无几了。

  若是遇到年成不好的年份,农民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种地就是靠天吃饭,若是遇到洪灾干旱,地里颗粒无收的时候,农民连地主家 的地租都交不上,上面还有朝廷的赋税徭役要交。民为什么会反,日子都过不下去 了,除了造反他们别无他路,这就是前朝为什么灭亡的原因。

  若是大成继续如此下去,肯定会继续走上前朝灭亡的道路。

  在座的四个人里面,除了李问是出身于农家,赵向毅和陆知书以及谢云飞都是 出身于大世家,他们活在这个社会的最上层,无法深切的去体会到百姓的这些困难 。今日李问看到的这些问题,他们也许是看在眼里,但是并无太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更不会去想如何的改变这些人的生活。

  李问把问题抛了出来,他并不打算去为他们解答,因为他的解答必然会触及到 这个社会的阶层性的问题,这并不是目前的他可以去碰触的,所以他转而去思考另 外一个问题,“我那一天到了庄子之后,回去之后想了许久,想了许多的问题。”

  与其去思考这个社会性的问题,不如先解决这个目前急需处理的问题。

  李问继续说道,“为什么同样的一块土地,有人种的粮食多,有人种出的粮食 少?为什么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在同一块土地上,种出同样多的粮食,甚至是种出更 多的粮食呢?如果我们种出的粮食多了,那是不是就可以解决更多人的吃饭问题?

  “我们种一棵树,首先要选择一颗好的种子,把这颗种子种下去,还要细心地 去照料以及培育,才能使得这颗种子发芽,长出叶子,然后开花结果。在这颗种子 发芽和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是什么东西。

  同样的,种地也是如此,从选择一颗种子,到把这颗种子种出来,等到这颗小 树苗长出叶子开花结果。所以在后来的两到三年的时间里面,我从庄子那里挑选出 了一批人,带着他们一次次的去尝试,如何在同一块地里面种出更多的粮食,才能 以及解决更多人的吃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