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首富绑定导演系统 第195章

作者:辉羽天 标签: 娱乐圈 爽文 穿越重生

  “自古有之,这种事情其实不少见,为了长生吃毒药的权力者历史上就有很多,现实中,岁数快到,性情大变,疯狂迷信,买功德,买保健品的人也不少见。”

  吴歌说:“我家爷爷大学教授,都被骗去买了一个据说喝了就能延年益寿的饮水机。对于迫切地渴望某物的人,你只要给他希望,他可能就死死信上你了。”

  还有被骗了帮骗子说话的,他们不在乎被骗的钱,反而还感谢对方陪伴他们。

  这类事件吴歌就记得好几起。技术的进步不能完全消除愚昧,对个人来说,信即是真,客观的真假并不重要。

  但,老人并不只是“愚昧”而已。

  他的表现既是五分信了李海,还有五分是他自己想行毁灭之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个老人越老越偏执,他的肉体越是衰老,他越是仇恨生命,开局的嗜杀传闻是铺垫,后面他亲手掐死养了许久的金鱼那一幕,正是他极端偏执性格的体现。

  他或许要死了,那他更见不得别人活着,所以李海命令他对其他财阀发动战争的时候,他惊异、犹豫的目光还有一丝得逞、兴奋。

  那位老戏骨演的太好了,能睡着不动,光凭着眼神和表情演出了一个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跟活生生的财阀一样。

  不知道给多少人带来了心理阴影。

  吴歌没有亲眼见过这个级别的财阀人物,唯一见过的财阀还是李智仁这种傻憨憨,所以理解不了。

  《赫尔格的崩塌》中,故事戏剧的搭建正是社会层面推到了极致后的极端状态。

  有些作品就是这样,它们就致力于构建极端的戏剧空间,让人集中感受到其中的突出、夸张、强烈。戏剧就是对抗,取舍剪裁,把对抗性调到文艺的程度,以故事贯彻其中,就能达成戏剧的故事。

  郝天元道:“看之前我没想到这么直接,真的是以赫尔格等企业的崩塌为背景的故事,真的没有丝毫的天真啊,不过后来算是希望的回归吗?”

  财阀企业大多毁于战火,最后的场景好像有种百废待兴的感觉。

  发人深省。

  完全不关心时事的观众看得比较爽,他们不关心太多背景,只觉得后来李海忽悠财阀控制战争的情节太爽了!就要看逆袭打脸!

  之前舟导的电影除了《此路茫茫》、《星舞》,基本就是叙事类的,没有多少刺激人眼的动作戏,但是《赫尔格的崩塌》设计了很多动作戏桥段,叙事节奏快,后期的紧张感直接拉满,称得上高科技般宅斗,一扫之前主角等人身上的抑郁气息。

  看得人眼花缭乱,直呼痛快!

  特别是李海借着老人的威势,对众财阀颐指气使的桥段,他狐假虎威,报复了杀死笛福的财阀,太爽了。

  吴歌等人比较了解戏剧,会想得比较多。但绝大多数的路人只是看爽了就够了。最终结局还有彩蛋,任医生遇见了一个长得跟李海很像的患者,性格也是同样的爱照顾人,习惯性地为别人付出、牺牲。

  这个结局带着几分轮回的意味,好似柳暗花明,希望伴随着新生而至。

  不过,网友在意的点也比较复杂。

  比如说,所以李海从头到尾是个鬼魂?那他怎么跟肉人一样,还可以做手术装芯片?一只鬼还能做手术?

  好家伙,细思极恐,这个设定到底是什么啥意思?

  要是赛博鬼大家还能接受,他可是活生生冒出来了,死后还把世界整得天翻地覆。

  但是,回头一想,他们又发现,其实前面就做过很多铺垫了,比如李海碰见僧人时的忌惮,目睹佛象的与众不同的紧张。

  可是他甚至还去了寺庙,跟几百号上千号人一起禅坐,这这这……他不是鬼吗?还能学禅?

  未来题材大多讲科学,没想到舟导“逆行倒施”,拍出了这种鬼故事。

  让大家猝不及防地受到了冲击。

  这也未免太吓人。

  除了李海这只鬼外,电影里还有其他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十步必出现的大小神庙、街头巷尾路边必出现的坐地僧……科技与宗教的碰撞太激烈,他们一时间还反应不过来。

  这是设定而已?不,不一定,你看那个未来的社会形态,人的物质高度满足,剩下的就是精神,那满足精神的是什么呢?

  一个是信息,源源不断的、刺激性的信息,让人如坠深渊般的下沉到信息的世界。

  另一个是无信息,也即空,在电影里,主要体现为神佛信仰,这些人修行打坐,成天致力于将大脑里的信息净化干净,达到“觉醒”的目的。

  前者是躁动,后者是平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救赎方案。

  电影的背景信息丰富的不像电影而像游戏,光是写背景的文本量就已经足够写好几个电影剧本了吧?

  另一方面,电影里面美轮美奂的飞天壁画、机械神像等也非常令人震撼,它们的设计完全不带重复,每一尊都能让人欣赏很久,然而可惜的是镜头推的太快了,他们还没来得及回味那是一种什么样设计。

  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就跟艺术展览一样,但不是有距离感的那种艺术,人在那个电影的空间,几乎没有距离感,因为,当对面的信息量庞大到一定程度,人或许就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初次被冲击,回头一想才逐渐回味起来。

  有人说:“那是超现实艺术的盛宴。”

  “不,你没发现,里面的古典成分也很重啊。”

  “这是古典与现代的对撞!”

  “还有现代和后现代的对撞!”

  天啊,越说要素越多,得刷多少次电影才能扒出里面的细节啊。

  有人发现了,电影的配乐超级讲究,不同场景的配乐编的都很细,配乐《天人》响起的时候,大家感觉天灵盖都在颤抖。

  鼓、琵琶、古筝合成的电子乐,搭配着空灵的男女声合唱,将电影的意境推升到极致,而结尾更叫人毛骨悚然,竟是悠悠的蝉鸣。

  不同于宗教场景,如果是街头场景,他们就选择了“漂移冯克”的音乐风格,这种音乐风格结合了爵士、funk等音乐,低频的迷幻节奏,带来极致的压迫感。

  如果说这部电影首先震撼大家的是cg技术,是表面的视觉感受,那么接下来就是它的“内容”,它往它的内部容进了太多艺术。

  有人说,这个电影播出之后,funk音乐估计会火一阵子。

  电影播放完,全球各界说法各异,影视圈好像反而是最慢的。

  克拉米思考了很久,说:“这个故事让我心慌,算得上一种警世寓言吧。”

  蒂雅微笑道:“一只鬼魂穿越未来掀翻了财阀的大局吗,生存与死亡、活人与鬼魂……舟导看样子很喜欢玩戏剧。”

  朱莉则是感慨电影工业的恐怖生产力,舟导的剧组居然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了这个等级的作品?这也未免太夸张了,比起电影本身,朱莉更想知道他们的电影是如何拍摄的,光是流程的安排就相当复杂了吧?

  另一边。

  《导演卡特》节目组的成员想起了周疑的《拜欲教》,上一期的时候很多用艺术性拉踩《百年教育》,说舟导电影的艺术性成分不高,平淡无奇,不知道看完这部,那些人会作何感想。

  《赫尔格的崩溃》的艺术性只要是看过的人都懂。

  故事方面,电影的主要角色三个人分别代表了不同态度,李海来自过去,脑里还是过去的价值观,有他保守、不敢跨线的心理成分,任医生立足当下,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笛福放眼未来,拼命只为未来。

  他们的观念真实而且鲜活,碰撞起来更加有戏。

  旧都市中刻画的不只他们三人,还有通过他们三人展现出来的未来社会百态。酒馆的老板娘、热衷于街头涂鸦的小女孩……三教九流,呈现出混沌的生命力。

  不同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这部电影时长3个小时,信息量要订得过一部三十多集的电视剧了。

  莫斯利奇看着不解,问了身边的下属:“所以ai法是存在的吗?李海到底在莲座上写了什么?”

  下属摇头:“我感觉应该没有吧?李海后面的表现其实或多或少带点紧张?他也担心被揭穿吧?”

  莫斯利奇感觉不好说,思考道:“既然这个世界里,神经芯片能够实现意识与机械交互,那就说明,人的意念也是一种物质,又或者说本来就不存在意识或物质的区别,本质上都是一种能量或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ai也是能量或信息,电影的人探寻的是一种能量的运行法则,它是存在的,证据就是我们人类的智慧是存在的,那既然存在,会被发现也不奇怪吧?”

  本质都是同一物,只是状态不同,影响它们状态的正是它们的算法。

  曾有人说,世界的本质是数,其暗藏的真理就是,没有事物没有量。换言之,若说世界的本质是算法,同理也即,没有事物不在算法之中。

  下属思考道:“话说李海是灵魂状态,所以电影从头到尾是拍一只鬼魂思考ai法?”

  “什么?”

  莫斯利奇忽地鸡皮疙瘩,说:“不止,这只鬼魂还跑到寺庙里禅坐了几个月,这个时间里,他都在思考什么?”

  还有肉体教、拜肉体组织等等,这个未来世界的构思未免太令人细思极恐了。

  莫斯利奇想来想去,心中多少有点犹豫。

  之前他推了两次舟黎的电影,而这一次毕竟是《赫尔格的崩塌》这种名头,作为周礼的朋友,他怎么也不能唱衰周礼的企业。

  不过,他真没想到,桑托斯真的允许其他人拍出了这部电影。

  桑托斯明明看重赫尔格更重过海森堡的,他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想法竟产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部电影不能说桑托斯翻车,只是……他也不知道周礼看了会是什么感觉。

  “当然,更有可能周礼看都不看电影。”

  莫斯利奇想了想,选择先静观其变。

  他也好奇,对于这部电影,世界会如何反应。

  -

  A区广场的一处长椅上,朴道基缓缓吐着烟。

  他说着不看,最后还是忍不住去看了。

  “《赫尔格的崩塌》……崩塌的又何止赫尔格呢。”

  朴道基不禁一笑。

  关于“为自己而活”的问题,朴道基可能感触比较深,他觉得李海到最后都不是为自己而活,他关心太多,对很多不义之事奋不顾身,利他心比较强,这类主角其实不是电影的流行主角了,也不是主流文艺创作喜欢拍的主角,倒像是少年漫的主角,虽然现在的少年漫也不怎么流行这种类型了。

  大家就觉得,这种优秀品质现实不存在,比较悬浮,但是“不存在”这种断言其实是过了,存在当然是存在的,只是不怎么被看见而已。

  “为自己而活”看起来是比较正的价值观,可是当真如此?

  电影里面为自己而活的人少了吗,街头巷尾沉浸在各种麻醉物上的人,不正是为自己而活的人吗。反正活着也是被算计、被愚弄、被操纵,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放纵、犯罪、伤害他人。

  可是这样的生存好吗?

  朴道基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因为他知道,他身上两种成分都存在,大部分程度上的利己还有小部分的利他组合成了他这个人。

  电影构建了一个高科技、高文化、高娱乐的社会形态。比起故事本身,它对于现实的刺激性更大。三十多年过去,时间留下了什么,淘汰了什么,看似做这个选择的是导演或编剧,但他们又是基于谁做的选择?难道不是大众的人性吗。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未来。

  所以看了才让人不安。

  只是看个娱乐的人会从中看到娱乐。

  而想看到更多的人会从中看到更多。

  科技发展后的人心安在。资源若不集中就无法发展技术,而集中之后又容易被有心人控制,这该如何解决。

  前所未见的世界观刺激着思考者们。

  好几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