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郎家的现代小相公 第431章

作者:白云上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穿越重生

  只要不是那懒的就好。

  汉子在随身带的包袱里掏啊掏,又掏出一沓纸来。

  “方夫郎心善,这是借据,你摁了手印,先把化肥领了,等第一批庄稼出来,卖了银钱再补上。”

  啊!!!

  周边人呼吸一窒。

  还有这种好事。

  这不可能吧!

  别是啥子骗人的卖身契之类的吧!

  村长不认字,可借据上还盖着官印,不是骗人的。

  “老大哥,是真的,快摁。”

  老汉闻言都差点喜极而泣。

  旁边人心里也说不出个什么滋味,只觉得这方夫郎真是个好的,肯为他们穷苦的老百姓着想。

  先头听外头人大家都夸新来的大人好啊!是个肯为民做事的,可都没实感,这会儿有了。

  要是心里头没装着他们老百姓,哪里能想得这般全面?

  只会想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滚蛋。

  镇上那些铺子,即使大冷天的,他们冷得直哆嗦,想在里头买点棉花回来给老人孩子做床被子,可一问价买不起的时候,人会这般吗?会说少点给你,或者打欠条,有银子了再补上,先拿回去把这个冬季过完吧这种话吗?没有,直接就将他们赶出来了。

  不怪谁,因为人就是做生意的。

  可方夫郎本不用这般的······

  老汉摁了手印,卖化肥的汉子问老汉要几袋?然后在借据上头画了三个横杠,帮他把三袋化肥从牛车上搬下来。

  这就成了。

  自己也能用上化肥了,老汉都不敢置信,想给人下跪:“谢谢小兄弟,谢谢小兄弟。”

  汉子明白他的感受:“要谢也是谢方大人和方夫郎,我先头拿货的时候没银子,方大人和方夫郎却是先给我拿了,也是让我后头再补上。”

  老汉高兴道:“都谢,都谢,大人和夫郎是个好的,老汉会念着这恩情的。”

  这种事,几乎在每个村都有上演,这个村还好,有些村,那真是穷得连一百文都凑不出来。

  只要不是那等懒汉,家里遭了事,穷得紧实在是买不起化肥的,都可以先欠着。

  大人好啊!能为着他们穷苦百姓着想。

  赊了化肥的,更是连连掉眼泪,感激涕零。

  不然先头就听外边人说这大人是个好的,不过没搁眼前表过好,厂不建他们村,人也没接触过,化肥也不是白送,是他们花了银钱买的,除了条水泥路,大家多是叹一句,苍天有眼,来了个好的,不压着他们老百姓了,然后再多的就没了。

  旁儿县的百姓,对方子晨不同平详村,安和村那边一样,那么的尊敬和爱戴。

  可这会儿心头都感动呢!说不出什么滋味,心里就是涨。

  方子晨名声又有了,更加深入人心了。

  桩桩件件,看似都是很小的事,可在老百姓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这种善意的、甚至可以说微不足道的举动,最为致命。

  于是,在他后来跟着几万人远赴塞外打仗时,要饿死的时候,就是这帮老百姓,念着他的这个恩,自己筹了粮,不顾危险,甚至从没出过远门的他们,自己拉着板车,千里迢迢,不辞辛苦,亲自给他运到塞外。

  作者有话要说:

  很奇怪,最近评论回复总是久久的不显示,也冲钱了,还是这个样子,不晓得怎么回事。

  这是我最后最后最后一次解释了后头不再说了。

  如果说我先头不是这么个写法,后头才这样的,你们说我凑数字,我认的。

  可小可爱可以看一下我的章节目录,这前头也是啰里啰嗦的小日常吧!不是后头才这样的啊。

  有小可耐评论得很犀利,说我嚣张,无视读者的意见。

  我说没说过我想改了?我有没有说过?我有想的,可是我写不出来,要是我没想着要改,不接受意见,我在作话说那么多,解释那么多干嘛?吃饱了撑的吗?有些剧情,你们说水,不该这样,可后头我要写什么,你们不知道,就觉得水,啰嗦。

  可我认为我该写,该做铺垫,后面才能走得通,不然后面一些事情的发展就显得很浮夸,然后我就写了,不是不接受你们的意见,接受了,但我做不出很大的改变是真的。

  唐大娘这个,有个小可耐说了,不用写这么详细,事件可以多,但不用写细化。

  前天她就说了意见,我看见了,后头就不想再写唐大娘了,可想想感觉好像不太对,大概是想法不一样吧,晚上一直在想,犹豫了好久,隔天中午还是问了当初带我的师傅,五星的一个老作者,入站十一年,好几部作品了,还出了漫画,她平常都是很忙,我一般都不会经常打扰,跟她说了这事,她问我一些问题后,之前也帮我看过很多次文,知道我文的背景后进我文去看了,然后跟我说该写,她说她自己就是那种看文比较细的,不写的话,在那种大环境下,唐大娘的举动很浮夸,要把冲击写出来,老百姓没有一点反对,或者说这事儿不激起民愤,不可能。

  老百姓心理的一个路程要写,为什么反对,反对了为什么又接受,不写的话,后头又接受这事儿了,很突然,不合实际,不闹都不太可能,要把冲突写出来,才符合环境。

  可能有些读者不介意这种,可有的读者会挑bug,认为不通,细写一点,逻辑通,才顺畅,才符合。

  我就听了她的意见,细化了。所以,并不是说我没有听取这个小可耐的建议,没有听取,不反思,我不会去麻烦人帮我看,而是我自己也认为该交代清楚,所以写的细了。

  说我嚣张、无视读者,(先头还追着我评论了好几条,说我把受写恶心了什么的)这我不认,我知道有些小可耐喜欢看剧情,所以有些章节一点剧情都不走的,我也有说明了。

  走日常,我喜欢走,因为我看种田文就是爱看这种记账试的。

  有个小可耐说,我回避孩子大一些认亲的这个问题,我什么时候回避了?

  我是不是说了,孩子大一些了认,两岁这样子,现在孩子到了吗?直接让我跳过这两三年不可以嘛!可以,方子晨到了涸洲,他做了水泥路,做了化肥,深受老百姓爱戴,然后出去上阳销货,听闻秦老将军重伤,乖仔要过去看,滚滚蛋蛋偷偷跟着去,认亲成功——这是故事,不是小说。

  这是方子晨在搞事业的阶段,就是围绕这些来写了,自然这段时间都在这么个‘点’上。

  我不回复,不是我回避,是有时候忙,没看,而且有时候也很害怕看,看了我写了,发上去,总觉得这一章肯定会被吐槽,码字时也总这么想,这样写对不对?要不要这么写,太详细了会不会不好?会不会又被说,可是寥寥数语,又感觉不得劲,夸张了些,要是我自己看,觉得有bug,然后我就删删减减的,卡文了。

  我就是这般想,就这么写了,然后说我没改,怎么改哟!我没觉得多余啊!写的时候也没人同着商量,就觉得应该这么写了。

  排雷也明确的说了,慢热,慢热。

  而且,我接受意见,不然评论区就早关了,因为文是我一个人打磨的,我不晓得这样写对不对,都是凭我自己的认为写出来的,有时候我认为这件事情该这么写,这样后续的发展才合理,不显得夸张,有小可耐不爱看,就说我凑数字,一意孤行,不接受意见。

  可就像有些小可耐爱看日常一样,可有的不爱看啊!种田文不就是大多啰里啰嗦的日常?

  不可能每个走向每件事的发生、处理,都能符合所有小可耐的心意。

  不爱看日常,看标题来买,或者直接弃文也行,不必说我嚣张,无视读者,越写越烂这种不好的话。

  相反,我尊重每一位读者、每一位小可耐,我都有在很认真的看评论,

  要是说,我不尊重读者,我大可装看不见,没必要说那么多。我感觉我从方子晨进京后一直在作话或者评论区里解释,大家估计也都嫌我烦了,说来说去的。以后就不在作话里再做过多的解释了。

第393章

  卖化肥的汉子想起了正事,方子晨交代的:“大人是好的,今年征了不少兵。”

  这个大家都晓得的。

  汉子继续道:“大人急需用粮,等六月庄稼收割了,大家若是想卖,可否卖给官家?”

  “这······”

  看他们略微有些犹豫,都是村里来的,怎么能不晓得他们在想些什么,这会恐怕是以为大人是不是想拿恩情来压,让他们低价卖粮给官

  卖化肥的汉子当即道:“不白要,也是四文钱买。”

  那这有啥呢!

  卖谁不是卖?就是大家先头都是常扛去镇上的黄家铺子卖,大家都熟了,卖给熟家也安心,不怕人不给银子啥的,而且镇上也就黄家买得最多,能吃得下,因此往年庄稼一收割,谷子晒好了,大家都会下意识的挑到黄家铺子去。

  不过这会儿大人需要,自是先卖给大人了。

  大人好咧!

  而且可不能让那些保家卫国的预备战士们饿着。

  村里人穷啊!富裕些,家里能有个三四两银子,穷一些的,怕是连几十文都掏不出来,这些赵哥儿都有想到了。

  先借,把化肥用上,后头卖了粮就有银子了。

  南山村村里人都团结,买了牛车的就运去远方卖,板车也能拉,不过都是靠人,辛苦些,就在近一些的地儿卖,倒也能卖得出去。毕竟农忙,不然往日可没人舍得白花这银子。

  整个三月忙完,合伙倒卖化肥的十几家人凑一起数了数,乐呵了。

  抛开那些成本,竟还赚了三十一两九十八文,堆桌子上满满当当,大家都吓坏了。

  “这······该不是数错了吧!”

  “是啊!我们再数数。”

  还是三十一两九十八文。

  他们啥时候摸过这么多银子啊?

  当初那会儿买牛那是东借西借,汉子这边亲戚借完了,还去娘家那边借,娘家那边七大姑八大姨啥的都一一上门借了,可还是不够,后头还想舔着脸回去再借些,结果刚一进村,有婶子瞧见了,囔一声‘大丫回来了,快回家快回家’怕得她上门借银子,赶忙的跑回家关了门,然后装没人在

  那会儿遭了不少白眼,多的是人不看好这倒卖的生意。

  村里人,还是得老老实实的种田,踏实才是道理。

  大家说得多了,刚开始南山村村民心头也忐忑着!怕这事儿真不好做,欠了人这么一屁股银子,咋的还,晚上那是翻来覆去的睡不着,可后头化肥卖得好,大家账没来得及算,但都懂,反正卖出一袋,他们就能有几文,甚至十几二十文的收入。

  大家这才松了口气,原本以为这一月能赚个四五两的就顶了天了,但怎么都没想到,竟是能赚这般多,不过一个月,买牛和做板车花的银两几乎就要给赚回来了。

  他们都不敢相信,看着桌上那一堆堆铜板,眼眶发热,是高兴的。

  那田地少的,有了化肥也富不起来的,这会儿也被带动了。

  有出路,自是也能富起来。

  日子有盼头了,平常去镇上,饿得前胸贴后背,村里人也舍不得买个包子买个饼子吃,闻两下味就回来了,兜里有银子也不敢乱花,这会儿肯了,不说今年种了庄稼能换钱,就是家里娃子跟着去修路,也赚了好些,家里没那么紧了,自是舍得买了。

  “来两个饼子。”

  “来一斤肉,要这块,这块肥。”

  “伙计,给我扯两尺布。”

  村里人一富裕,镇上做买卖的便有生意可做了,不然以前除了粮铺、布庄,旁的生意很难赚老百姓的银子,为啥?因为老百姓没银子,是能省则省。

  这会儿大家有银子赚,做生意的东西也都能卖出去了,银钱流通起来,镇上人也有了银子赚,到处都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老百姓一旦富起来,那么整个涸洲便也能富起来。

  方子晨也高兴。

  他们赚的是小头,方子晨赚大头,这会入账快两千多两,可不得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