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后我成了开国皇帝 第104章

作者:弥小仙人 标签: 宫廷侯爵 爽文 基建 穿越重生

  如今五年过去,大锦上下基本都已被理顺,朝廷框架愈发完善,底层官员更是经历了两次大换血。世道日渐安稳,金银的流通性也高了起来。

  如此看来,倒确实是发行新币的好时机。

  陈达是最先眼睛亮起来的官员之一。

  像他这种管了大半辈子钱的老油条,钱币过手的数量之巨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自是非常清楚其中耗损之巨。

  每每看到报告册上那些积少成多的巨额亏空数量,他都觉得无比心疼。

  这还只是记载在官方数据中的,若放眼民间,金银的损耗更大。

  之所以会产生这般损耗,便是与现今的交易方式有关。

  现在人们交易之时,铜币还好,按数点清就是;但用银子结算的,就很难一次到位了,银子会被剪下分割。

  涉及到银两结算的买卖都较为复杂——比如一样物品四两三钱,买家拿出五两的银锭交于商家,商人们会用银剪子剪下所需重量的白银,而后用戥子秤称完,再归还剪下的碎银。

  而交易完产生的散碎银角子,会被人们按进蜡丸里保存,当积攒足够多时,就会找铁匠重新铸熔成银锭。

  这些过程中,剪切时的磨损、手工打制的不到位、民间的私铸的参差……通通都是损耗哇!

  陛下这个准备发行新币的政策,正正戳到他心窝。

  陛下和他,果然可称一句君臣相合,可真是心有灵犀~

  总算感受到了自己在陛下心中分量的陈达,面色红润眼神晶亮,赶在一帮人之前率先出声道:“陛下,可有新币模板可看?”

  此事陛下既已提出,估计这些已经准备好了。

  果然他的话一出,就收到了回复:“确有,麦冬。”

  麦冬公公抱着个托盘走了下来,人人开始伸长脖子。

  正是之前安临琛去银作局要求铸造的银元。

  为了这新银元,内廷银作局根据皇帝给的资料,历时将近一个月才雕琢出数枚合格的银元。

  陈达立马伸手接了过来。

  手中的这枚银币崭新锃亮,造型精美。

  正面刻有太初元宝几个大字,背面则雕刻着精致的龙腾图,这龙雕的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在龙的身周环形靠边雕刻着花体字的铸造司名和‘七钱二分’的计重。

  小小一枚,看着却异常华贵。

  盘中的银币还有好几枚,但无一例外,它们的造型都很复杂。

  陈达不顾在皇帝面前,先是用手颠了颠,接着上嘴咬了下。

  “确有七钱二分重。”陈达说完,更是满脸惊奇,“怎么做到的,这色泽快有十成银的模样了吧?居然还能做到这般坚.挺?”

  能在市面上流通的银子其成色有八成银、九成银,甚至是十成银;成色越高价值越高,反之亦然,不同成色的银元宝之间虽然都可以流通,但低成色的银元宝在交易时必须增加分量才行。

  陈达可是辨认成色的一把好手。

  何况这锃亮光泽,说是十成银也没人不信。

  银子在大臣们的手中流动着,有人甚至不嫌弃同僚的牙印,不信邪的上嘴只为验证这银币的硬度。

  无他,这简直才不可思议了。

  现在的铸造技术已经精进到如此地步了吗?

  如今流通的银子除了私人铸造,自然也有由官府铸造的,被称为“官银”。

  官银,即由官府的作坊按统一规格制作的银锭,用来入库当压库银,一般限定五十两一枚,还会专门打上库银二字,以及铸造工匠的名字、铸造年份、何地铸造等。

  一般情况下,官银的成色最好,价值也高,是银元宝里最硬通的货色。

  他们又不是没见过官银,但即使是那五十两的银锭,上嘴用力啃啃,也能感受到些许软和的。

  这比那五十两的大银锭都硬!

  看着下面各人晶亮的眼神,安临琛莫名幻视了一群等食的大狗。

  这迫不及待的模样。

  “这些银币看似精美,但目前只解决了成分配比的问题,且是手工打制。”

  “若全境发行,手工打制不现实,且后面的钢模翻刻、防伪标识等一系列事,还需要诸位的努力。”

  皇帝的一腔话让大家的热情略略下降几分。

  陈达则想到另一件事情。

  “陛下,只发行新币,不配套发行新政策?”

  安临琛颔首:“新策自是要发的,是以求助众位爱卿了。”

  皇帝话说得诚恳又随意,但却让不少大臣心头一颤,瞬间想要肝胆涂地、竭尽全力。

  他们英明神武的陛下,在向他们求助哎!

  不可负君意!

  日子缓慢流动,随着众人的反复商榷,众人那些本就岌岌可危的发量日渐稀疏,与此同时,新的货币政策缓步成型中。

  太和五年七月,孟秋之时。

  安福胡同口传来一阵喧闹。

  张秀秀家隔壁的隔壁,搬来了一户新邻居。

  新邻居入住第一天,就满脸堆笑地敲响了胡同口最前头张家的大门。

  江萤正好在家,她大声招呼道:“来了!谁啊?”

  打开门,外面站了个衣着整洁的大娘。

  大娘见门开了,脸上的笑意堆砌起来,仿佛每一根褶子都在用力,“哎呀这位小姑娘真俊,我是新搬来的刘婶,就住在你们边上,喏,第四家就是。”

  说话间,她将手略略抬了抬,好让江萤看见她手上的纸包。

  哦,李老爷子家边上新来的。

  人家礼数周全的上门,自是没有无缘无故将人往外赶的道理。

  江萤开门将人迎进门厅,同时道:“刘婶子好,我是江萤。您有什么事?”

  刘婶子一听这姓不对,表情僵了下,又不着痕迹的抹平,她笑呵呵地道:“这可是张举人家?我才搬来,听说这张举人家一门双星,丈夫举人,夫人秀才!想着沾沾文气,这才冒昧来了。”

  刘婶大大方方地说了目的。

  “那你没找错,这里确实是张家。”江萤的解释让刘婶子表情好了些许,“我是张娘子认的妹妹,就住在隔壁。今日姐姐没在家,我过来给她看会儿门。”

  张秀秀决定读书后,就雇了人看摊子,同时让江萤跟着一起去读书。但是小姑娘倔,哪肯什么都靠着姐姐;她将自己忙成了陀螺,学业赚钱两边都抓着,但因着她事事都能做得又快又好,是以赚钱之余也没拉下功课,甚至没拉下家中杂事,比如她刚将姐姐家里的地扫了、浮灰去了、水缸添了以及柴火码整齐。

  刘婶子听到这是张家人的妹妹,眼神瞬间又热切了起来。

  她不着痕迹的打量着小姑娘,嘴角的笑容愈发扩大。

  “这样啊!那小姑娘你还真是好样的,有空去我那坐坐啊。”

  “对了对了,既是妹子,那你与张娘子相处的时间应该很久,身上定然也沾染了些文气,若是我家小孙孙能多与你相处相处,也是他的福气啦!那小子读书上不太行,蒙学都不太好,我听说这里文气冲天,好不容易才买到这处的房子呢。”

  这话说假也不假,只是没那么真诚。

  圣人脚下,别说秀才举子了,就是一品大员的府邸,边上也能挨着些寻常的白身百姓家。

  这人最后租到这里,要么是囊中羞涩无法去更好的地界,要么就是别有所图。

  话说到这里,江萤明白过来,这位上门,大概率是为了她那小孙孙。

  许是想请教学问?

  不过她并未接下这个话题,只是笑了笑。

  一番来去间,两人都大略交了点底,江萤只说姐姐不在家无法做主,到底没收下那包点心。

  刘婶子这人看着爽利正直,但对上她的时候,江萤却不自主地心底发寒,这是来自直觉的警告。

  ——她的直觉救过她许多次。

  一番交谈玩,江萤客气送了刘婶子出去;而刘婶子又去敲了别家的门送礼认人,似乎真的只是一个热情的新邻居。

  不多时,张秀秀回来了。

  手里拿着不少报纸。

  这些报纸上登了不少以她的事迹化名引用的文章,她看得很是开心;是以学着自家相公做法买了三份,自己一份,相公一份,最后一份用来收藏。

  张秀秀从县试府试到院试,从白身到童生再到秀才,通通一次过,一跃成了秀才。

  她这样流畅的考取之路,放在男子中都难以见得;但她不仅是女子,还有个举人相公,是以一下子就出了名。

  最近的报纸上出现了不少以她的事迹做引子的稿件,先讨论天降之才果然不拘于性别与地点,进而赞当今英明、远见非凡的文章开始在报纸上展露头角。

  简单来说,就是歌颂圣上的、清新不落俗套的拍马屁文学。

  与之相对应的是,那些‘女子占据原本属于男人的官位’的恐慌言论,也在报纸上刊登了不少。

  正反相搏,极为热闹。

  ——其实这些都是安临琛找枪手写的。

  他先一步引导了舆论,正向高调赞扬这是种好现象,反面则句句惶恐,颇有小人姿态。

  而后,找人写了痛骂的文章贴于那些个恐慌言论下。

  骂人不说,还骂的极为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这些通篇辞藻犀利的文章,正是出自老熟人枪手——唐腾之手。

  五年过去,他老人家仍旧健在,不仅精神矍铄,文章更是愈发出彩犀利。

  安临琛专门找唐老写,甚至第一个图的都不是唐老名声,就冲着唐老骂人骂的够高级够痛快去的。

  唐老能正着骂、反着骂、直白的骂、引经据典的骂……

  总之,能不重样地写上许多篇。

  且唐老到了这个年岁,还能这般下笔如有神,那自是章章都不能放过。

  盛京报社恨不得将唐老文章一篇刊登三遍。

  这等大儒,天然能引导文人的态度与风向;他的声音一出,各地的‘自省之语’、‘君子当如风’等表态者,开始层出不穷。

  不过这些后来博弈都和作为一个风向标的张秀秀没有多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