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后我成了开国皇帝 第67章

作者:弥小仙人 标签: 宫廷侯爵 爽文 基建 穿越重生

  “奏请陛下乘舆——”

  皇帝的身影出现。

  大殿宽广,朔风穿堂而过,边上的旗帜发出飒飒声响,同样吹起帝王宽大的袍角。

  安临琛抬手正了正被风刮乱的朝服,接着登上舆轿,身影消失在了车帘之后。

  这个时候,文武百官已在丹陛之下左右站好了,各个朝服崭新整齐。

  太和殿前,帝王仪仗出现的瞬间,中和韶乐奏响隆平乐章,阶下鸣鞭三响。

  安临琛将目光微微分了点给礼官的那根响鞭。

  鞭长一丈余,司礼者执鞭柄由下飞舞,回旋而上,鞭声清脆悦耳,响彻云霄。鸣鞭毕,读卷大臣向皇帝行礼。

  安临琛颔首道:“免礼平身。”

  仪式继续。

  温宏文进殿,从东楹的黄案上取出黄榜,授给礼部尚书;礼部尚书慎重接过,将其陈于丹陛正中的黄案之上;放好时,丹陛大乐又起奏。

  此时鸿胪寺官员引新进士就位。

  新科进士身着朝服,头戴三枝九叶顶冠,按名次奇偶序立东西丹墀之末。

  所有人站定,礼官开始宣读制诰:“太和二年四月二十五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此时二甲传胪接力出列,开始唱名。

  “一甲状元,关东江家,江泉明。”

  “一甲状元,关东江家,江泉明。”

  “一甲状元……”

  一甲三人姓名,都传唱三次,余下只有一次。

  江全明被引出班跪于御道左侧,接着唱名到了一甲第二名,来自清河崔氏的崔南辞,他被引出班跪于御道右侧稍后。此后一直左右交替,直到一甲和二甲的所有人引完,三甲只唱名不引出班。

  唱名毕,鼓乐大作,大学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进士均行三跪九叩礼,中和韶乐奏显平乐章。

  典礼完毕,皇帝乘舆还宫。

  这场庆典弘大,皇帝既是主人又是观客。安临虽身在其中,却更像是种象征,人人都要拜一下,但人人的注意力都在这新科状元身上。

  本也是如此,为天下选士,那主角自然是士子。

  宫内,传胪典礼隆重,从唱名到颁发上谕有条不紊;宫外,大金榜张贴在长安街宫墙上,人群热闹拥挤。

  安临琛将属于自己的步骤走完,便立刻换了衣服,溜溜达达出了宫门,直奔长安街去了。

  状元游街的场景,他很感兴趣。

  安临琛速度很快,他出宫门的时候,礼部尚书刚奉着黄榜放到了彩亭之中,礼乐仪仗恢弘大气,这张黄榜会在彩亭下张挂三日。

  一路走来,这些挂满的彩旗和仪仗,都在无声的告诉他,科举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之重。

  另一边,新科的一甲三人与其他新进士们分开。

  新进士左出昭德门,右出贞度门,而一甲三人由午门正中出。

  丹陛中石称御路,只有皇帝才可以踩践,所以午门的中路除非皇帝出行从不开启,但却在殿试传胪后准许文武一甲的进士由此门出,这是连亲王宰相也不能享有的隆遇。

  是读书人最隆重辉煌的时候。

  午门前,一甲三人身着红袍,老老实实听着接引官员的指挥。

  江泉明看了眼不远处皇城护卫们的盔甲,将眼中的羡慕压下。

  原来这就是皇城啊。

  江泉明今年三十有二,出身关东江氏,祖上阔过,往上数数也勉强能算是个四世三公的簪缨世家。但他身处其中,却无比明白自家其实不算什么。

  关东漠北之地,本就苦寒无比,又远在山海关之外,本就不富庶,在这样地方扎根的世家,又能有多有权有势?江家不过是在乱世中站对了方向,才得以保全。当今圣上逐鹿中原的时候,江家曾给予过方便,但这点从龙之功,并不够换来开朝首个状元之位。

  江氏只是面上光的世家大族,关东也远不如江南富庶、不如中部豪横。

  就他所知的,新科进士里,不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和清河崔氏的人。

  所以到底为什么?

  心中念头百转千回,但实际上现实只过了眨眨眼的几秒钟。

  “江兄?江兄?”

  耳边小声的传唤,唤回了江泉明的神智。

  他往右边看了眼,出声之人正是榜眼崔南辞。崔南辞身量不高,只到江泉明的鼻尖。唇红齿白,书生意气十足,十分符合时人的审美。

  看到江泉明向他看过来,崔南辞爽朗了笑了笑,道:“看江兄有些神思不属,这是怎么了?”

  江泉明同样回复了个微笑:“抱歉,走神了。”

  这就是他不安的很大一个原因。榜眼崔南辞,出生清河崔氏,还是主家嫡系。这是清河崔氏明晃晃的示好诚服。结果皇帝接了,却没完全接,反倒将他们关东江氏推了上来。

  两人只视线交错了一瞬,崔南辞眼神诚恳,带着明显的结交之意,但显然目前的状况不允许他们多加思考,只能跟着礼官的指示。

  探花倒是安临琛单方面的‘熟人’,正是那个粉色考试达人,陈玉成。

  陈玉成老实跟在前面两位同僚身后,并未上前搭话,眼神清正,姿态端方,无懈可击。

  一行人从太和殿门口出来后,经乾清门、午门、端门、承天门,才从承天门内东北角的长安左门。

  长安左门被称为“龙门”,长安右门称为“虎门”。凡考取进士的人,都要在传胪大点上传呼姓名,姓名写入“黄榜”,张挂在临时搭起的“龙棚”、即彩亭内。

  此时黄榜已挂好,只等着一甲三人前来和众人一起参拜了。

  很快,三人到了。众人列好队伍跟随三人上前,由状元江泉明率领新进士看榜。接着顺天府尹给状元江泉明插鲜花、披红绸,最后将礼官手中的马绳交给了新科三人。

  江泉明谢过府尹,这才将手放到自己的那匹黑马身上。分给他的这匹马高达威猛,毛发油亮,极为神骏,却很是沉稳温顺。江泉明再次感喟,不愧是皇城啊。

  来不及多加感慨,他在礼官的恭请声中骑上御赐的高头大马,跟着列好的仪仗队伍浩浩荡荡走向天街,迎接人们的山呼海啸。

  天街,鲜花香囊手帕和人群的喝彩、满天的锣鼓声一同降临。

  午后的阳光撒下,照得人眼睛睁不开,而新科进士们发冠插花、身披红绸,骑着御赐的高头大马,走向他们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

  注释:(今天的注释是名词大解~)

  ①读卷大臣:由于殿试在名义上是皇帝作主考,所以称读卷而不称阅卷。

  东楹:厅堂东侧的柱子。

  丹陛:宫殿的台阶。

  黄案:尚书省的案卷、文书,通常是黄色盘案。

  云盘:承露盘,意高耸入云,是考之史籍。感兴趣的可以搜一下承露盘仙人,汉武帝建造的。

  丹墀:拼音是dān chí意为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及台阶上的空地。

第47章

  传胪大典的结束,意味着大锦的首个大比之年落下了帷幕。

  四月廿五日传胪后,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还有些文章锦绣的,也填充了进去。翰林院终于在新朝开朝一年后,迎来的人才扩充。

  其余进士上任的上任,补官的补官;除却一甲,新科进士们被留任在京的不多。不过原本能留任京官的就是少数人,倒也没有人产生疑惑。

  这是大锦朝首次大肆封官,加之之前的‘举人可申请代理县令’一政策,整个大锦的底层的县令们基本补足,地方可用的人才大大增加。

  新官员上任的期足有三个月,上任地方凶险的官员甚至可以申请保护令。消息一经发出,不少人悬着的心就放了下来,将上任书和官袍都珍惜的收起,这可是一纸保命符。

  连番忙碌了许久的朝臣们总算有了些喘息时间,皇帝更是大手一挥,不年不节的放了两天休沐。

  全朝上下一片喜气洋洋,哦,除了礼部。

  因为太和二年是葵卯兔年,又是一个新的、正式的大比之年,他们已经在准备新一轮的乡试了。

  读书人们的盛事逐步降温,普通百姓的生活还在继续。

  王书最近的心情很好,最近他只要有空,就会到工部边上晃悠两圈,看看有没有新出消息。

  之前金榜出炉的时候,王书也凑了好一番热闹。他的心思和读书人不同,他心里,这状元郎是幸运的;若没有新朝没有严苛的科举,哪里会有现在这新状元郎,所以他是想蹭一蹭新降文曲星的运道,求个顺风顺水些,也希望文曲星保佑,工部快出新告示。

  这是把文曲星君当菩萨拜了。反正都是自家的神仙嘛,拜一拜不吃亏,也不知道他老人家听到个不关乎读书的祈愿会不会觉得新鲜多看一眼。

  今天王书的短工做完,又来工部公告栏这边晃悠了。

  他已经是这边的熟脸子了,一露面,边上便有人打了招呼。

  “王家小子,活做完啦?”

  王书也笑呵呵地回了话:“是啊谭叔,这不刚做完又来这边瞧瞧,能不能撞上大运嘛。”

  自从工部对外招工过后,不少人在干完活之余都会来这边逛一圈,原本清冷的衙门街道,倒是添了一份热闹。

  两人打完招呼,结伴往那工部告示牌走了过去。

  之前工部招工,王书有幸被选中参与修建,谭永也是当选的工人之一。不过谭永识字,会看图懂规划,所以也算个小工头了。谭永将近四十,为人圆滑,还算勤恳,算是个普世意义上的好人,王书是个脑袋聪明又肯卖力气的,一来一去,两人就熟了。

  “最近在哪发财呢?”谭永随口问了句。

  王书:“哪有发财机会啊。哎,要有门道,小子还能见天的在这晃悠。”

  谭永一想也是,没有继续谈这话题,反而转了个话头,压低声音道:“哎,那我给你说个,听说是大事呢,你小子仔细些,可别机会到手了还被抢走了。你可还记得我们之前参建的那甚制造局?”

  王书点头,这肯定不会忘记。

  那场招工要的人很多,修建速度够快,不到半个月一个硕大的庄子便拔地而起了,想忘记都难。最终完工的建筑群占地宽广,囊括居所、食堂、学社以及一些奇怪的大型设备。

  盖的时候他不知道修建的是什么,但是最后挂牌的时候,牌匾上五个烫金的大字是‘玻璃制造局’。王书是不识字的,但他去结算工钱的时候恰巧撞上了挂牌匾的人,边上有识字的人念出了这名字,他便牢牢地将这几个字记在了心底。

  “嘿嘿,你小子脑瓜子一向灵光,那你猜猜我这听到了些什么消息?”

  “之前的报纸上,也有提过一嘴哩。”

  王书眼前一亮:“您是说,那玻璃教学的事情?有消息了?”

  王书家没人识字,买不起也不会买一份报纸来做消遣。但是一来总有不少人乐意读报纸,走到哪里都能蹭着听一些,二来一些酒肆茶楼里,说书人声音响亮,他哪怕一文钱不花,也能脸皮厚些的蹭一耳朵。

  何况玻璃问世的轰轰烈烈,后面相关的小道消息就没停过,朝廷更是没出面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