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绪 第42章

作者:软枝黄莺儿 标签: 古代架空

  脚步一顿,附离缓缓道。

  “你这是不怕我们兄弟俩图谋造反?”哥舒信对他这种迷之自信很不理解了,虽然他确实不会造反。

  “你懒。”

  言简意赅,哥舒信哑口无声。

  长安城目送远来的客人离去,又重笼罩在一片夕阳的余晖下。

  人事无常,时间匆匆而过,不知留下些什么。

  暮春初夏的时节,天边正下着绵绵的细雨,灰暗的云遮住了光,衬着廊上被雨点打下的残花,格外黯淡。

  赵绪撑了一把玉骨伞,缓步走过各宫,往两仪殿而去。大明宫的一切都是雾蒙蒙的,他的心里也是雾蒙蒙的,没有着落。

  他刚从兴庆宫出来——他的皇祖母向来不问世事,今日却忽然召了他进宫,而谈的无非是些家常闲话。

  赵绪自幼没有体会过有一个血脉相连的亲人是什么感觉,他已把师傅和江云涯作了他的亲人。十五岁那年到了长安,触目都是陌生的事物,只有他这个白发苍苍却格外慈祥的皇祖母,给了些许慰藉。

  赵绪不知她什么意思,为何在自己临走时,让自己不要再执着下去了。也许…她还不知道自己已然知道了真相吧?

  心如枯木。若换做平时,赵绪都会听她的,只是到了如今地步,他也身不由己。

  两仪殿前的鸽子在雨中纷乱地飞着,落了一两片白羽在玉阶前。殿前守着的太监见了他忙接过伞迎了进去。

  殿内烧着暖炭,烟如丝如缕袅袅上升着,模糊了榻上人的样子。

  “绪儿—”

  那人正是皇帝,他的鬓角已经有些花白了,但面庞却是红润而有光泽的。

  赵绪向前行礼:“儿臣来迟了,请父皇恕罪。”

  “不碍事,你皇祖母叫你去了是么?人老了就是想找小孩儿谈谈话,朕也是啊。”

  “父皇正当壮年,哪里就老了……”

  父子两人又说起了些家常事,气氛如殿中香炉一般,全是暖意。

  这本该是一副和乐融融,父慈子孝的样子,如果忽略了在旁侍立的施南月的话。

  “陛下,您该用药了。”施南月垂下头,将一盏温着的汤药送到皇帝面前,又轻声道:“药中已研了方士们新进的福寿丹。”

  赵绪目光淡淡落在那盏漆黑的药汤上,不经意蹙了眉。父皇还在一直吃这些丹药……

  皇帝接过药盏一饮而尽,拿了颗蜜饯含着,笑道:“近来他们练得丹药愈发好了,朕只觉精力充沛,丝毫不觉疲倦。”

  “那是陛下本就龙虎精神。”施南月在一旁接道。

  赵绪冷冷看着,却作一番淡然神色,等着皇帝说今日召他而来的正事儿。

第六十六章 道观

  这些据说能够长生不老,强健体魄的丹药多以硫磺,水银,朱砂等带毒之物练成,赵绪只觉荒唐。然而皇帝已信奉此说多年,这些年来更是愈发畏老,广为征集方士,寻求不老之术。赵绪以往曾劝过几次,但都毫无效果。

  皇帝面色愈发红润,舒了一口气,缓缓道:“南月,你且与晋王说罢。”话落,便阖下眸子,闭目养神。

  施南月称喏,道:“陛下求仙之心虔诚坚定,欲建一所集天下之大成的神观,供奉各路仙人。此观建成之后,宫中方士也将在那里为陛下炼丹,以求不老之术。晋王殿下您兼任户部尚书,向来主管税法与国库收支,要主持此等大事定然非您莫属。”

  赵绪心念电转,思绪如麻。

  如今大雍虽看似强盛,但前几年与突厥开战,已经耗了许多元气。纵使这五年来休养生息,也难回到昔日鼎盛的状态。更遑论户部近年来一直在勉力支撑—父皇在长生之术上投耗的财力人力越来越大,要说以往还没有太大关系,但今日的雍国,却难以从国库中再拨款建一所劳民伤财的道观。

  这活儿谁做都是吃力不讨好,接了就是万民唾骂,搞不好青史留名,而不接,引得龙颜震怒,他也没法交差。

  原来他们打得是这心思,赵绪此时才回过神来—想来这建造道观的事儿,东宫与施南月已在父皇面前吹了不久的风了吧。

  他抬眸向首坐的人看去,正对上那双正微笑着的,焕发神采的眼睛。

  赵绪定下心神,顿了顿,还是道:“父皇,儿臣认为寻求神仙长生之术应当慎思。鬼神之说向来虚无缥缈,不可当真。您已一统天下,足以名垂千古,长生与否,应当顺其自然,毋庸心急。”

  皇帝本带着笑意的脸上顿时沉了下来,斥道:“绪儿,你怎可当着朕说此不敬之语?心诚方得显灵,若是得罪了仙灵怎好?”

  赵绪垂首,缓缓地跪下,请罪:“儿臣一时失语,望父皇宽恕。”

  他心有万千话语却不得说,只能在长袖的遮掩下,攥紧了拳头。

  殿内响起了宦官尖细而轻柔的声音,如大明宫飘着的绵绵的雨,针一般的雨。

  “殿下说了诸多托辞,怕不是觉得寻仙之术虚无缥缈,而是觉得国库不足以支撑此事吧?”

  话刚落,皇帝已皱眉:“怎会?我大雍向来国力强盛,怎会连一个小小道观都建不成?”

  赵绪心中苦笑,这怎会是一个小小的道观,既要寻仙访路,还要养那些挥金如土的方士,怕是不啻建一个宫殿了。

  他深知,此事若是自己接了,定然只能建得华美非常,才可合了父皇的心意。

  他深吸了一口气,轻声道:“父皇,国库已在几年前与突厥的战争中,就已不太充裕。而近几年,时常有流民暴乱,户部必须拨款,若是要修建道观,怕是入不敷出。”

  皇帝闻言,心下焦虑。他起身,背着手在殿内踱步。有些急躁的脚步声听得人的心也急躁了。

  “纵是几年前我两国开战,战火绵延也不过一年之内,怎会耗费如此之多?”他已许久不理朝政,安心地将朝中事务交由大臣和自己的儿子们处理,如今蓦地一听国家之事,忍不住诧异。

  皇帝向来最疼赵绪,此时却也不由得脱口道:“你这个户部尚书怎么当的?”

  赵绪哑口无言。

  尽人事,听天命,他自以为不愧于自身,不愧于黎民,如今忽然面临这般诘问,不禁喉头干涩。

  而他不答,有人却是不轻不重的,火上浇油。

  “近年来,我大雍四海升平,年年丰晏,百姓安居乐业,怎么到了殿下口中就要成了入不敷出了呢?这国库少的有点让人心惊呐……”

  他在暗示着赵绪的失职,或者,更重的罪名,如-—贪污……

  “住口!”

  如惊雷划过,殿内刹时寂静无声。

  斥责的人不是赵绪,而是皇帝。

  他心烦意乱地甩袖,不耐烦道:“朕与皇儿说话,无需你来插嘴,退下!”

  施南月连忙小声应诺,曲着身,退出去了。

  而一到殿外,他就没有了在皇帝面前唯唯诺诺的表情,如春风破冰,微笑着。

  殿外候着的小太监见他出来,忙递过披风与他披了,谄媚道:“施公公,您看着高兴,可是皇上又赏了?”

  “呵,不呢——但比赏赐来的更让人开怀。”

  施南月面上是如三月桃花般柔软的笑意,他轻声说着,信手拿了个玉环儿,赏了那小太监。小太监忙连身道谢,脸上笑得要堆不住了,恭恭敬敬地递上了一柄描着双花并蒂的紫竹伞。

  施南月接过来,看了看那花样,冷冷撑开。

  这双花并蒂的景色,可是不会长久了——今日皇帝虽表面上斥责他,但谁知道,那九五之尊的心里会不会也有了些怀疑呢?

  最难捉摸的是人心,最容易生出嫌隙的也是。

  ………………

  赵绪自两仪殿出来时,雨仍在绵绵地下着,天边是一片紫红色的织锦,只不过颜色暗淡,已近黄昏了。

  他深吸一口气,撑起那柄玉骨伞,面色无波,而心中已是波澜汹涌。

  父皇并不想听他的解释,他在意的只是国库的状况和是否能够建成道观。

  一个人已经认定的想法是很难改变的,在今日之前,东宫和施南月应该就明里暗里地在父皇耳边说过户部的事情了,只不过厚积薄发,直到今日—这个故意制造出来的契机,让父子两人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

  赵绪不会为了自己的得失而答应建造道观,正如他们所预料的那样,可笑的仁慈心让他不能接受。他若是答应了,必然要重置税法,增加赋税,还没从战火中休养过来的百姓又将再次为了天子华美的神殿怨声载道。

  缓缓地,已步出了宫门。

  执勤的侍卫向他问好,赵绪微微颔首,宫门前王府的马车已在

  他还是不愿意啊……一旁等了多时。

  “去西街坊。”赵绪道。

  那是江云涯第一次来京时,赵绪着人置办的一处小院子,后来,江云涯有了自己的府宅,那处便一直闲置着,也没有卖出去。

  院子里没有太过荒凉,赵绪隔一段时间便让人来这里打理。

  庭中最触目的是两株石榴树,鲜红的榴花在黯淡的天幕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灿烂,似乎在燃烧着。

  嗳……

  叹息淹没在渐大的雨声中,如烟一般,转眼就消散了。

  赵绪走进屋子里去,屋里仍是简简单单的摆设。他脱下披风,懒懒地躺在铺着暖绒的床榻上。

  他只想小憩一会儿,什么也不再想了。

  梦里是笼在一片白雾里的岐山,他叫师兄给他摘枣儿吃,他在树下等着,那人在树上,被枝桠和树叶挡住了,只看得见蓝色的衣角。陡地,听见人声,是枣树的主人来捉贼。自己忙喊他下来,但两人那时都刚练轻功,一慌,一头栽下树来;画面一转,又到了那年月色迷蒙的长安,他们在屋顶上,他问师兄,是不是觉得自己变了的时候……

  他一直不敢变得太多,就算是为了师兄,至少也要有当年的样子。

  蓦然,感到面上温热,带着水汽。

  赵绪微睁起眼,就看见江云涯在拿着毛巾,给他擦着额头。

  “唔,师兄。”赵绪瞬间清醒了,喃喃。

  江云涯发丝,衣衫上都已湿透了,有几缕黏在额上。

  “听千山说你来了这儿。”江云涯笑了,道:“再躺会儿,你有些受了风寒,我去熬点姜汤。”

  赵绪抓住他手臂,道:“别走……”

  “好。”

  “师兄,你先把衣服换了吧。”

  点点头,江云涯去找了一身衣裳,这里还有他以前的旧衣,还很合身。

  赵绪已坐起身了,拉着他说今天在宫里的事情。

  “我知道你不会的。”江云涯这么说道。

  “父皇很不高兴。”赵绪小声道:“但他一直压抑着没对我发火。”

  皇帝一直待他很好,也许是愧疚,也许是,对他母亲的弥补。

  那日江清枫的话就像一尾冰凉的小蛇,一直蛰伏在心底,在某个时间,就出来闹一闹,惹得心悸。

上一篇:天骄

下一篇:眉心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