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长安 第133章

作者:于欢 标签: 强强 宫廷侯爵 天作之合 GL百合

  无奈战乱严酷,于是皇帝又下诏,以羽林大将军王成业为太原尹,于河南置节度使,领陈留十三郡,并以卫尉卿章介冉为河南节度使,置防御使,以章介然为之,命其守陈留,又以陈千礼为潞州长史,于河南道组成一道抵御叛军的防线。

  是月,皇帝下诏,以陆善谋逆,于河南道要路张榜悬赏,以高官厚禄重金购贼首,又晓谕河南道,叛贼长子陆子庆宗等人已于长安伏诛。

  -------------------------------

  天圣十四年十一月下旬,又以荣王李惘为元帅,以大将军高仙之为副元帅统兵东征。

  又于内府调拨银钱,于长安募兵十日,市井子弟纷纷响应入征,共计五万余人,皇帝赐号——天武军。

  天圣十四年十二月一日,以东征讨贼副元帅高仙之为御史大夫,率飞骑、彍骑及五万新募兵与朔方、河西、陇右在京兵马,出潼关与风长卿一同讨伐陆善。

  ——兴庆宫——

  出征当日,皇帝前往兴庆宫勤政楼颁布召命,然而并不想去前线的荣王,只得含泪离别妻儿,来到勤政楼接受任命。

  “吾儿此去,刀剑无眼,当万分小心。”皇帝赐下兵符时,还不忘温情嘱咐。

  荣王拿着沉甸甸的兵符与帅印,重重叩首道:“儿,一定不辱使命。”

  任命之后,皇帝与荣王一同来到禁苑之东的望春楼。

  这里集结着即将出征的三军将士,皇帝特意于望春楼设宴,为副帅高仙之践行。

  “叛军在河北攻势迅猛,风将军一人前去御敌,朕放心不下,如今有高卿相助,便有十足的把握了。”皇帝举杯说道。

  高仙之双手托杯,向皇帝壮言道:“臣蒙圣人信任,必不辜负圣人之托。”

  然而就在高仙之离开望春楼,准备上马拔营之时,张国忠却在皇帝耳侧进献谗言。

  “圣人。”张国忠抱着袖子来到皇帝身后。

  皇帝负手看着楼下数万将士,“何事?”

  “那高仙之并非汉将,平胡,可会尽心也?”张国忠提醒道。

  皇帝眉头深皱陷入了思索,“吾记得,当年是因为监军边令承,才让朕知道安西还有高仙之这样的人才。”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有时候,军中的实情,将领不一定都会如实上奏,因而监军,就至关重要了。”张国忠道。

  “那就让边令承继续为监军吧。”皇帝道。

  是日,皇帝于望春楼慰问送行之时,下诏命监门将军边令承为监军,随同高仙之东征。

  ------------------------------

  长安城北,长平王李淑推着李忱来到了城楼上,看着禁苑兵众,蓄势待发。

  “十四王叔率兵十万之众,加上风长卿所部,是否足够对抗叛军?”长平王问道。

  李忱抱着一只暖炉,看着城楼底下,迎风而立即将出征的将士一言不发。

  李忱的沉默,让李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陆善所率部众皆为常年征战的精锐之师,然而我军出征将士,皆为临时所募,不但未曾操练,且从未接触过战争。”

  “一但上了战场,面对敌人的恐惧,这些新兵,很可能还会拖老将的后腿。”李淑又道。

  “我说的对吗,十三叔?”李淑低头看着李忱。

  “记住我交代你的话。”李忱最后,只是说了这样一句话,旋即便推着轮车离开。

  “难道就没有办法可以阻止叛军吗?”

  想到近日一向懦弱无刚的父亲,却在王叔李忱的推动下,突然在抵抗叛军之事上锋芒毕露,李淑忍不住的问道。

  李忱此举,是想替东宫树立威望,而后在兵乱之时越过天子,自行称帝,这也就意味着,叛军将会攻陷都城。

  “长安城一但被破,即便父亲登上了那把椅子,但那个时候的大唐,还会是现在的大唐吗?”

  李忱停下脚步,静坐在轮车,北风在她耳畔呼啸,“难道你想做你祖父那样的人?”

  轮车里传来的是一声质问,李淑忽然愣住,而后他开始明白李忱的意思,“不,我不想成为任何人,包括太.祖太宗。”

  “既然如此,那就坦然接受命运,即便最后到你手中的天下,是满目疮痍的。”李忱说道,“现在你没有办法改变这些人的处境,与这场不可避免的战争与灾难,只是因为,你没有权力。”

  “权力掌握在至高者手中,天下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又岂是底下那些人能够决定的。”

  “小淑。”当李淑还在思考时,李忱突然唤了他一声,“上位者才思仁义,且不可不思仁义,因为权谋可以换来权力,但始终无法获得人心,唯有仁义,以心交心,明白吗?”

  李淑沉默了片刻,随后说道:“其实翁翁,也换得了陆善的心吧。”

  “倘若没有张国忠,翁翁在位时,陆善绝不会反,但陆善的心,只对于翁翁,而非天下,而非李唐。”

  李忱抱着一只暖炉,看着遥远的北方,“无限度的恩宠,的确可以换来人心,但那并不是仁义,而是自作多情的愚蠢,上位者所施的仁义有所不同,任何事,都不能忽略考量利与弊。”

  “淑儿明白了。”

  ------------------------------------

  然而,当皇帝信心满满的送离东征队伍,荣王李惘与大将高仙之离开长安的第二日,河南道便传来了一道噩耗。

  谁也没有想到,黄河天险,水流喘急,终年不冻,竟能被陆善一夜横渡。

  就在高仙之出征当日,叛军势如破竹,一路杀至黄河。

  然而黄河水凶险,军队人数众多,难以用船横渡,陆善急于进攻,便召来军师询问对策。

  于是颜庄献策道:“正直寒冬,若用绳索系船,覆以草木,用黄河水沾湿,结绳彼岸,明日一早,上天会赐给大王,西征成王之路。”

  陆善遂下令,命人携带绳索划船渡河,将草木先用河水泡湿,再用绳索系船,铺桥。

  一夜过后,船上草木结冰,如浮桥,人踩不断,陆善大喜,当即率军横渡黄河。

  然而河南节度使章介冉才刚至陈留上任没有多久,陆善便率军渡过黄河。

  十二月三日攻陷灵昌郡。

  十二月四日,陆善率军围陈留。

  河南节度使章介冉本想率军抵抗,然当他来到城楼上,看着城下叫嚣的叛军时,盾时心生恐惧。

  城楼之下,烟尘滚滚,密密麻麻的全都是叛军,此时的陈留太守,已生投降献城之心。

  “节度使,陈留兵力薄弱,且都是一些老弱病残,根本无法抵御叛军。”

  章介冉本想抵御,等待高仙之的大军驰援,“荣王昨天已经率东征军从长安出发了。”

  “可是行军尚需时辰,而陈留,是守不住这么久的。”太守又道,“我听闻河北诸郡,投降的官员都受到了厚待,而抵抗的,都被擒杀了。”

  陈留太守的话让章介冉心中一惊,然对于投降之事依旧有所犹豫,“我受朝廷之命,为河南防御使守陈留郡抵御叛军,岂能刚一上任就献城投降。”

  “朝廷的援军,皆为新募兵,而叛军多为团练兵与边军精锐,所以才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攻到了河南。”陈留太守又说道,“朝廷的军队,能够抵抗城下这些叛军吗?”

  “够了!”章介冉拔出横刀驾于陈留太守的脖颈之上,“朝廷正是有你们这样的人,才会让叛军从范阳一路来到这里,如果你胆敢再妖言惑众,吾必将你的头颅拿来祭天。”

  陈留太守不敢再吱声,章介冉遂率军迎敌,并派副将求援东京。

  “我呸!”陈留太守于背后白了章介冉一个眼色,私下里已做好了投城的准备,“装什么清高,你要死,我可不陪你。”

  作者有话说:

第145章 长恨歌(九十九)

  天圣十四年十二月五日, 河南防御使章介冉率军拼死抵抗,然叛军骑兵强悍,而唐军畏惧不敢应战, 章介然很快就兵败被俘。

  陈留太守得知后, 不但没有援救,又见身后无援军, 于是开门献城投降。

  “陈留太守郭南,愿献城投降, 归顺大王。”郭南带领陈留郡属官以及近万名守城将士出城投降。

  军师颜庄遂命部将将降将的武器盔甲一一收缴,陆善骑在马背上,带领一众叛军从北门耀武扬威的进入城中, 然当他来到城中, 却看见榜下张贴着悬赏自己的告示,以及天子的谕令。

  陆善不识汉字, 但认得自己的画像,而颜庄看着那谕令,向陆善哭着说道:“大王, 朝廷…朝廷杀害了长公子。”

  陆善听到长子被杀, 勃然大怒道:“我今日之举, 全拜张国忠所赐,起兵亦是被逼无奈, 我有何罪, 朝廷要杀我的儿子!”

  随后陆善将愤怒转向陈留太守与投降的唐军将士,“既然朝廷不仁, 那就休怪我不讲情面, 陈留降将, 一个不留, 全都给我杀了。”

  投降的陈留太守听后,恐慌的跪在地上连连求饶,“您的儿子是朝廷杀的,大王,我等投降,乃真心归顺…”

  正在气头上的陆善拔出马上的配刀,一刀便将郭南的头颅斩下。

  “将章介然榜到城门口,斩首示众。”陆善拿着血淋淋横道又道。

  “喏。”

  -----------------------------------

  陈留城陷后的第二天,朝廷收到了河南来的军报。

  “河南道急报。”

  “叛军飞度黄河,攻陷灵昌、陈留。”

  叛军的攻势,眨眼之间就已经横渡黄河并攻陷了陈留郡,引朝野震惊。

  这一刻皇帝再也无法安坐,于是召集宰相,想要下制御驾亲征,并命朔方、河西、陇右诸镇节度使率边军入京,随天子亲讨叛军。

  天圣十四年十二月八日,距离陈留失守仅仅过去两天,朝廷便又接到了荥阳失守的消息。

  风长清屯兵武牢,荥阳太守崔无波亲自领兵拒守荥阳城,然而唐军在城强之上听见叛军震耳欲聋的鼓角之声,与铁蹄扬起的烟尘与整齐的军阵后,纷纷逃窜,无一人敢上前与叛军战者。

  是日,荥阳城破,叛军杀太守崔无波,荥阳沦陷,风长清在武牢斩杀了数百叛军先锋后,敌军主力来到武牢,于是率军退守东京,东京危在旦夕。

  皇帝闻讯,于殿中几番晕厥,随后更加坚定了亲征的念头,遂召来太子、宰相与重臣商议。

  “叛贼猖獗,杀河南防御使,陷灵昌、陈留、荥阳,如今即将进取东京,朕岂能坐以待毙。”皇帝坐在龙椅上愤怒道,“朕在位近四十余年,而今老矣,倦于政事,去年秋天,便想传位于太子,然水旱相继,朕不愿将混乱灾荒遗留于子孙,便想等灾情好转,却不料逆胡叛乱谋反,讨贼平乱,朕欲躬亲,令太子监国,待叛乱平息之后,传位于太子,诸卿以为如何?”

  太子就在殿内,宰相们纷纷将目光挪向李怏。

  听见皇帝亲征又欲禅位的张国忠面露惊恐,于是出列率先反对道:“胡贼凶恶,陛下乃天下万民的君父,岂可置身于危险中,太子无理政之经验,朝廷如今正是需要陛下做决策之时,万不可冒此等凶险。”

  “胡贼不除,朕心难安。”皇帝说道,“太子,你觉得呢?”

  李怏自然知道张国忠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也明白这并非皇帝的真心,于是说道:“如右相所言,臣并没有理政的经验,况且现在国家处于混乱之中,朝廷需要陛下坐镇,百姓也不能没有君父,故而亲征之事,请陛下三思。”

  见太子都如此说话,一众宰相纷纷附和道:“请陛下三思。”

  “此次胡贼反叛,影响如此之大,陈留与荥阳相继失守,朕实在是安心不下。”皇帝说道。

  太子旋即奏道:“陛下担忧高仙之与风长卿两位将军无法成功平息叛乱,乃因两位将军所率部众皆为新募兵,难以抵挡强悍的边军。”

  太子所言,正中皇帝的忧心,他虽不管政事,却也明白战力的悬殊。

  太子随后又道:“陛下,朔方节度副大使苏仪常年率兵镇守边境,与诸胡作战,可让苏仪领朔方军东征。”

  皇帝看着一众宰相,张国忠虽有不满,却更害怕皇帝亲征让太子监国,于是诸臣附和。

上一篇:一山难容双绝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