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郎家的现代小相公 第410章

作者:白云上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爽文 穿越重生

  不说村里没见过,外头镇上也是没见过。

  怕是涸洲城那边的吃食,那可就难买了,哎!

  赵哥儿把一捆红薯粉拿了出来。

  红薯粉是灰色的,看着没啥子亮眼之处,晒干了一掰就断,大家还是摇头说没见过。

  赵哥儿道:“这是红薯粉。”

  “啊?”扯上红薯了,莫非是,大家心里一紧,赵哥儿见他们看向自己,满是惊疑,点了点头:“如你们所想,是拿红薯做的。”

  “这不······”一老头儿诧异的站了起来,坐都坐不住,怎么会是红薯做的?红薯他们吃了多少年了,是个什么味还不懂啊?那玩意儿吃得他们都腻歪了,可话到一半,‘不可能’后两字还未出口,他硬声声止住了。

  “是方大人做出来的?”

  赵哥儿点头:“嗯!”

  那就没啥子好怀疑的了,前几天他们刚托老王头送了红薯过去。

  这是回礼啊?

  也不可能啊!

  回礼的话全村都送了,总不能只给他们几个老头子回。

  赵哥儿也不兜着了:“原儿这事我夫君是想亲自过来的,不过年底了忙,我就过来了。”

  “晓得的晓得的。”

  “我夫君的意思是,想让你们再继续种红薯。”赵哥儿说完,几个老头子没有立马就说话,要是没有红薯粉在前,听了这话怕是要立马急了,可这会都耐心听着,大人总归是不会害他们,大方法子多呢!

  赵哥儿继续道:“想必你们也知道化肥的事儿了吧!”

  “知道的。”这事儿传遍了,一亩地四石几斗,先头没人信,可化肥厂真建起来了,平详村周边几个村子都跑去看了,没谁怀疑真假。

  “若是以后地里的庄稼都用上了化肥,一亩地几石不是问题,安平县那边十几个村子,上千来亩地,一年该产多少?”

  赵哥儿道:“不说安平县专种水稻的,就是落山县,蜀南等地也是这般,水稻一旦产量上来了,外头商户给的价怕是会降下去。”

  几个老头子点点头,就连外头坐屋檐纳鞋垫子的假装干活实则好奇,竖着两耳朵偷听的两儿媳都知道。

  春季那会儿新发的野菜,她们常摘了去卖,先头最是好卖了,因为长的少,一捆蕨菜她们能卖三文钱,可后头野菜长得多了,大家都想着些个银钱,都没舍得吃,背去镇上,那价格就下来了,有时候两文钱都没啥子人买。

  这话就像兜头一盆冷水浇了下来,整个人都僵了。

  先头想着有水了,有化肥了,谷子贵,两季都全卖出去,然后拿一些银钱拿来买糙米吃,剩下的还能有二十来两,大家个个高兴,这会儿才晓得他们想的浅了。

  脸是立刻愁苦了起来,心里拔凉拔凉的。

  老王头两儿媳鞋子都纳不下去了。

  这眼看着日子好像要起来了,结果······

  “物以稀为贵,这红薯粉是我夫君家乡那边的东西。”赵哥儿捧着还热乎的碗,喝了一口水,意味深长道:“我夫君是海外人,这红薯粉溱洲没有,吉洲没有,涸洲没有,外头上阳、源州甚至京城都没有。”

  老王头猛然抬眸看他,手指微微有些颤抖。

  赵哥儿:“你们继续种红薯,红薯外头人吃得少,我们定然是卖不出去,但如果做成红薯粉呢?这玩意儿刚你们都吃过,觉得能卖得出去吗?”

  “咋不能。”一老头拍了下桌子,先激昂的说了:“我老头子这几年虽住村里头不咋的出去,可年轻那会儿我常在镇上干活,那主家待人亲厚,那会家里嫁了闺女摆了酒席,请的楼里师傅来做菜,剩了些他就分给我们这帮雇工的,我那时候吃了,油呼呼,还有肉,可那味道没这个好。”

  因为是第一次吃的大口肉,还是镇上最大的馆子里的师傅亲手做的,那味儿他记了一辈子。

  要是先头有人说,有旁儿东西比肉好吃,他定是不信,有什么还能比肉好吃?肉香喷喷的,可刚吃了那碗酸辣粉,他感觉确实是真的比肉好吃,往常吃了肉,吃完了他没能这么馋。

  赵哥儿看他脸都通红,胸膛剧烈起伏着,都怕人等会儿一口气上不厥过去。

  能不激动?

  刚是一盆冷水浇下来,现在又像人把他们塞到了炉子里,又燃起来了。

  “咱们涸洲穷,很多东西都卖不出去,镇上人家也不算得多富裕,我夫君在平详村建了个造纸厂,就是想着卖到外边去,外边有钱人多,追求口味,一道菜几十两的,吃起来都不含糊,他们都舍得花,这红薯粉要是做起来了,也往外头销,虽是远了些,可卖得贵,咱就能回本,甚至有的赚。”赵哥儿说。

  几老头觉得这话在理。

  涸洲还是地里刨食的老百姓多,要是家家户户真起来了,自家就有谷子,凭啥的去外头买?

  那镇上黄家的米铺听说从他们这里收了粮,也是运到的外边卖。

  村里人没卖过粮不晓得,可也听过,前前年旱,谷子长得不太好,黄家给的五文,但大多时候,都是给的四文。

  后头要是人卖得多了,怕是会给个两三文也不一定。

  “方夫郎,这红薯粉都是拿前儿那些红薯做的吗?”老王头问。

  赵哥儿晓得他想问什么,道:“是,我算过了,一百斤红薯,差不多能做二十来斤的红薯粉。”他一一说清楚了,虽是少,但红薯粉卖得贵,就拿最低的价来算,一斤如果只卖二十文,二十斤就是四百文。

  一百斤谷子,一斤四文,也是这个价。

  但红薯粉要真卖到外头去,绝对不单单只是一斤二十文。

  外头一斤肉都十几来文了。

  到时候真要做红薯粉的话,红薯渣还能拿来做饲料,再起个养猪场,猪卖出去了,是不是又是一笔收入?

  而且,一亩地,能出四石但粮食,可红薯却是不一样的,种的好,有时候一个就能一斤了,一亩两千多三千来斤不成问题。

  如此算一下,那是种红薯好的,能赚得更多。

  这数大,老王头两儿媳算不出来,但刚在厨房帮忙,后头也吃了,那红薯粉做的可简单了,一捆掂了下,大概就一斤,能做八/九碗,碗碗都是满满当当的,里头都不用得放啥,就那油贵些,还有方夫郎说的辣椒油,可她们自己弄了一碗,就放了点猪油,然后放了香菜葱花辣椒面,醋也放了些,虽是比不得放了辣椒油的好吃,但也不差,比得镇上卖的粉味道都要好,酸辣粉简简单单的,没啥手艺可言,人人都能做。

  镇上一碗粉就要六文钱了,大王氏做姑娘那会儿吃过一次,也没得这般好吃。

  八碗,要是搁镇上卖,就四十八文了,这红薯粉咋得可能只买二十文一斤,拿最低的算,她们种红薯都不亏了,要是再高些······

  王老头几人自然也是想到了。

  要说没有吃过红薯粉,方大人喊了,他们定是也会听话,可到底是心里头愁,担忧,不得劲,不过这会儿吃上了,心里就有了谱。

  这事儿能成!

  就算不运到外头卖,以后家家户户起来了,晓得这玩意儿好吃,还能不舍得花二十文来买吗?

  赵哥儿都仔仔细细说了,几人都觉得行,不是热血上头的,当下就拍着大腿说了,不种稻谷了,还是继续种红薯,要是以后想吃大米饭了,出去买就是。

  而且建了厂好啊!村里人可以去里头做工了,老王头去了平详村两次,每次路过造纸厂外头,看着那延绵的厂墙,都不晓得多羡慕。

  好了,这下他们村也有······

  不是,方夫郎还没说这厂要建哪儿呢!

  王老头小心翼翼问了声。

  赵哥儿先头就在这一带跑过,地理位置上,安和村在九个村子正中央,要是说服大家都种红薯,为着以后各个村运送方便,厂房建在平详村还是比较好。

  而且村口有空地儿,还靠近河道,厂里引水方便。

  赵哥儿给了话,别说老王头,满屋子的人都高兴。

  一老头突然一拍大腿站起来:“哎呀。”

  老王头都吓了一跳:“咋的了?”

  “我家那小子刚说吃了饭要去镇上买些谷种回来,留着开春种,现在买便宜些,后头人买多了怕是要贵,不行不行,我得回去一趟。”

  大夏不似现代,没有专门的谷种卖,所谓谷种,其实就是收割的时候,直接割了那些谷粒比较饱满的连着稻穗回来晒,干了脱粒后,把空坑的选出来,然后保存好,这种谷子就是谷子种了,卖得比寻常谷子要贵些。

  还带黄壳的谷子,一斤四文,去了壳的,能直接下锅的大米,一斤六文,都是不一样儿的。

  若是不种稻谷了,买了谷子种,可就亏了,白瞎好几文钱呢!

  老人家都坐不住,一边嚷着一边往外跑。

  话都说清楚了,赵哥儿也起身了:“村长,你们考虑考虑,要是觉得行,就跟村里人说说,若是大家都同意了,这事儿才好定下来。”

  要是就几家愿意种红薯,那建厂就不得行了不划算。

  村长晓得,赶忙道:“您放心,等会儿我就通知大家,给大家说说,您是要回去了?”

  赵哥儿摇头:“没,还要去旁的村。”

第383章

  别的村子还是要去说的,想让老百姓老老实实、心甘情愿,没有埋怨的顺着‘政策’来,就得掰扯清楚,让他们都明白其中利弊,见着好,他们才心甘情愿的去做。

  文书下达过去,老百姓晓得啥是红薯粉啊?

  好不好卖啊?

  别是不好卖了砸地里,提心吊胆的。不然人渴望种稻谷几十年了,你一句话,人为啥子听你的?你说好卖就好卖?红薯还能做出个啥玩意。

  人上门推销着,谁不是拿着样品去,空口无凭的,即使说得天花乱坠,把东西夸上天,世无仅有,人光听你忽悠就买了?当人傻的吗?

  就算是先头帮着引过水,人念着恩,可这恩能让人填饱肚子?能让人赚银子?最多就是空出一两亩地种上红薯卖个面子。

  不过因着先头河道一事,各村子对方子晨是信服的,都差点为他马首是瞻了。怕着人想着种庄稼弄了田埂,后头白忙活一场,从老王家出来,赵哥儿又马不停歇的去了兴平村,这会儿酸辣粉一上,赵哥儿刚说两句,铁大还抱着碗,舔着嘴,朗声道:“不种水稻了,继续种红薯。”

  旁儿几人也附和:“对,种红薯。”

  有什么好犹豫的?

  方夫郎说的清清楚楚,稻谷种了,卖不出价也是白瞎。

  他们想着种谷子为个啥?

  就是谷子比红薯好卖,又比红薯贵,说来说去,就是为了赚银钱,现在有更好的法子去赚钱了,就不一定非得死磕在谷子上。

  各个村子都离得远,一一解释也要废不少时间,赵哥儿这次带了周哥儿一起来,算是让他跟着学。晚上两人在下方村村长家住下了。

  村里人没什么威严,但到底是德高望重的人,平日严肃着一张脸,小辈见了都怕,以前还在小河村时,周哥儿跟着村长说话,都不敢太放肆,可赵哥儿同着他们说话,总是侃侃而谈,游刃有余,丝毫不局促和紧张,说啥子都清晰,有条有理,一点也没怕的,总是掌握着话语权。

  这跟以前不一样。

  赵哥儿变了。

  而且一路走来,周遭百姓那发自肺腑的恭敬和热情,周哥儿是看得明明白白,外头官老爷如何他不懂,但他在源州那会儿,知府夫人逛过胭脂铺,大多老百姓们只瞧了两眼就过去了,只几人嘀咕两声穿着真富贵,再多的就没有了。

  都是知府夫人,周哥儿觉得做人能做到赵哥儿这地步,真是不枉此生了。

  周哥儿想着来涸洲后听的种种,心头久久无法平静。

  老百姓们总是怕官的,在跟前总是唯唯诺诺,可在安和村老王头家,大概是把赵哥儿真当后辈,又或者熟悉了一激动,那声儿都大,几人围着赵哥儿七嘴八舌的,像骂人一样,周哥儿当时眼尖,还看见大王氏两人都似乎有些怕。

  赵哥儿自是不用怕他们,他身份摆在那,但到底是村里出来的,不是一开始就站在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