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我一下,马上暴富 第117章

作者:甜椒冰茶 标签: 爽文 快穿 励志人生 穿越重生

  眼前的月满书屋,摆满了花花绿绿的书籍,不是她喜欢踏入的那一种。但就是靠这些通俗读物和咖啡餐点,马上卖出千元以上的销售额。数字不会说谎,她不得不认账。

  母子俩说了几句,此后傅明玉借口不打扰生意,自己安安静静地离开。沈珏吃完饭,思考了一会儿,打开了某宝,准备弄个网上店铺。

  傅明玉的遗憾,他听懂了。但他不准备在线下去弥补这份遗憾。

  针对于线下实体运营,他的思路很清晰。店铺经营,每个阶段都有最优先要去做的事。月满书屋目前仍是垂死挣扎、不能自保的情况,没有稳定的客源,没找到自身的经营特色,也没有品牌文化可言。活下来,才是第一位。

  没有客源,就只能先抓住附近零落的散客。抓住散客,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满足他们明面上的需求,以及挖掘他们内心深处潜藏的需求。由此延展出来的经营特色,即是因地制宜,建立与周边相结合的,融入日常的生活型书店。

  与月满书屋以前独立、文艺的小众定位相去甚远。沈珏却不在乎。

  在他眼里,书不比书更高贵。都是一类文化信息的载体,下里巴人难道就比阳春白雪低一头?

  但月满书屋是父母的心血,如果做小众独立的路线是父母的愿望,他当然也乐意试一试。

  只是,不在线下。

  线上线下,顾客购书时思路全然不同。线下注重看书的内容,也像在丛林中狩猎,期待着发现崭新的前所未见的猎物。线上更像定点狙击,因为明确要什么样的书,这才上线上书店去找。

  没有内容优势,自然就得比拼硬件。线上书店角力,第一重头就在价格。网上经营没有房租开销,图书毛利率能够从30%左右直接拉升到50%,类似让利、折扣的活动,做起来也为得心应手。逢年过节,往往就成为大型图书经销商赔本赚吆喝的狂欢日。

  其次竞争的,则是图书的覆盖广度。对于顾客来说,网店千千万,这家找不到那就换一家,谁家能最大范围满足读者刁钻古怪的需求,谁就能出奇制胜。有些店铺甚至不做正版,专卖境外学术图书的盗版影印本,都能积累起第一桶金。

  若是要做一个专门贩售小众书籍的店铺,沈珏认为在线上开设书店,反而更加合适。在一个价格战拼得刺刀见红的卷王市场,另辟蹊径,做专做精,建立起稳定的顾客群体,是小体量店铺长期生存的正确方法。

  至于金锡铖提出来的入驻商场,从一开始,沈珏就完全没纳入考虑过。三无小书店即使获得快钱进入商场,借势而起的后果,大概率就是沦为一间泯然众人的网红书店,在热潮褪去后关门大吉。

  第二天褚何如回来上班,喜气洋洋。他说,生活杂志和美食杂志,在老小区卖得都很不错。老人家平时在家无事,就喜欢侍花弄草,做点小吃。网上教程虽然多,可电脑不能随身带着,手机字小,搜索引擎又用不惯,因此生活类杂志和烹饪菜谱,相当受欢迎。

  见他心情很好,沈珏就将网路书店的计划告诉他。他算盘打得清楚,要经营这类小众书店,褚何如这样真正懂行的店员,必不可少。否则顾客发现客服市侩,对书籍内容问题一问三不知,也会留下不良影响。

  褚何如听他说完,喜上加喜,喜出望外。生意红火的确很好,但他来到书店工作,总有些情怀在身上,并不完全为的谋生计。沈珏没忘记月满书屋的初心,他当然鼎力支持。即使为此拉长工作时间,他也毫无怨言。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实体生意有涨有落。总体趋势向好,但离每天出货三十二本书的目标,总归是差上那么一点。后来网店经营起来,堪堪弥补上这一缺口,不过也就是收支持平,称不上有惊喜。

  褚何如的心情如坐过山车,一忽儿满怀希望,一忽儿又唉声叹气。

  沈珏还是那副风平浪静的样子。他本来懒得做说明,但见褚何如成日里心绪不宁,还是拉着他,给他好好讲了一番近一个月的经营趋势变化。

  “通俗小说和绘本读物的销量,始终在缓慢走高。”他给褚何如看图表,“杂志的销量略有上升,但因为利润太低,所以不见有明显的收益增长。”

  “知道这说明什么吗?”沈珏看着一头雾水的褚何如,恨铁不成钢。

  褚何如摇头。他只觉得收益一直持平,房租早晚看涨,月满书屋终究是不会有起色,心情灰霾,看不出来什么好兆头。

  沈珏:“……”

  沈珏:“整体销量一直在缓慢上涨,仍在暑期,也不存在明显的客流量变化。”

  “这就说明一件事。”

  “看书、买书的人,正在变多。”他说,“养成阅读习惯的人越多,书才能卖出去更多。”

  “那些专注于卖咖啡的书店,不知为何,很容易忽视这个简单的道理。”

第133章 玦满月盈望书香(6)

  看书的人在变多?还能有这种好事儿?

  褚何如看看自己的Kindle, 没吱声。

  这个Kindle,他和几个朋友差不多时间买的。前段时间几个人交流起来,除了他持之以恒用Kindle看书, 其他几个人都说, Kindle已经闲置在家,吃灰当垫板了。

  想到这里,褚何如惊了一下。虽说他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迷,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就连他自己,也对文字制品的传播力度不抱希望了。

  沈珏戳破他:“一看你就没好好观察来店的客人。销售记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真实的顾客画像。书店开业至今二十几天, 至少有十几位客人, 已光顾两次以上。比如说那对经常出入医院的母女,又比如说一些住在附近的学生……”

  “学生和家长都不少,我可能得考虑拿一部分教参,放在店里。”沈珏半开玩笑半认真, “旱涝保收,最经济适用的书目。教参镇场,也方便给学生保驾护航, 让他们有借口顺便带几本课外书走。”

  褚何如给他说得惭愧。他向来都把精力扑在书本上, 有几分愤世嫉俗,也不好与人打交道,的确是不关心店里来了什么顾客,只将自己当做一个收银算账拿货的机器。

  沈珏这样讲了以后, 他不得不做出一点改变。也学他的样子, 明里暗里努力观察到店的顾客, 揣测、体味他们的喜好与未出口的诉求。

  读人如读书, 阅人亦阅己,不期然地,他就想起这样一句话来。

  时光消磨着,蹉跎着,转眼满打满算一个月已到。账单拉出来,两个人盘点了一下,发现总体收入,竟然达到了一万六左右,确确实实做到了收支持平,自给自足。

  但参阅细项时,成果并不尽如人意。图书杂志方面的销量,看数字蔚为可观,总计超过八百之数。可中古杂志出去得太多,图书出售量不过尔尔,最后核下来,平均每本读物,净利润不到十块;纸本读物的总利润,仅有七千出头,连一万六的百分之五十都不到。

  那么剩下的一半,自然就来自于黑咖啡与三明治套餐了。

  “人总是难免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沈珏自嘲,“终究开成了一间咖啡店。”

  褚何如却说:“沈老师和傅老师做出关店决定以前,月满书屋每月至多只能卖出五十本书。那还是旺季呢。”

  言下之意是,沈珏过来接受,改变经销策略,一口气就能卖出八百多本奔四位数而去,已经是个奇迹。

  他是个矜持的人,吹捧的话,出不去口。这样半遮不掩的婉转,已经是他最高的赞美。

  除了书和限时套餐以外,月满书屋还卖出了一些水笔和水笔芯子、笔记本、胶带纸等常规文具。新开张的网店则因为信誉分数太低,无人问津,一个月到头,就成交了两单生意,总计售出五本超冷门图书。这两部分的收入,在整体计算中,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不健康的收入结构。我希望图书方面的收入,至少要做到六成以上。”沈珏起来,用机器做咖啡,递给褚何如一杯,“但能够自力更生,是一个好的开始。”

  太俗了,褚何如微微摇头。但工资是小沈掌柜发的,他没有办法,只能入乡随俗,与老板碰咖啡杯。

  “这里是月满书屋?”两人正在以咖啡当酒时,书屋门口风铃响动,走进来一溜人。高矮胖瘦,男女老少,从二十岁到五十岁,一应俱全。

  人多了,书屋这方寸之地就显得更小。几个人四下环视,为首一个四十出头、烫着密而小的卷发的女人一挥臂,一股要打群架的气势:“我找你们老板。能帮忙联系吗?”

  与凶悍的外表不一样,这个女人的声音却好听。中气十足,有如醇厚美酒。

  褚何如一把推沈珏出去,唯恐天下不乱:“找他,就是他。”

  “这几个人是隔壁医院的。”他转头小声对沈珏道,“口袋里工卡露出来了,手上有破口,是长期用消毒水搓手造成的。”

  “有进步啊。”沈珏抬了抬眉。

  他转向那几位陌生的访客:“有事可以找我,这里我说了算。”

  话说得大包大揽,可人怎么看,都还是个略显稚嫩的大学生。声音好听的女人打量了他一眼,转到那个装满了绘本、漫画和插图故事书的架子前面,道:“我们想买多一点书。你看看,最多能便宜多少?给个优惠价格吧。”

  大客户啊!褚何如正自心喜,却听得沈珏道:“我们是小零售商,批发价拿来的货,有心给优惠,也很难给出优惠的价格。”

  “如果想要便宜,你们可以考虑直接从这几个网站上下单。”沈珏划开手机,给女人看存在一个文件夹里的APP。他自己也经常在这几个APP凑优惠券,买很便宜的书,“单本量大的话,还可以去批发市场。怎么都比在这里买划算的。”他说的很诚恳。

  中年女人噗嗤笑了一下。她说:“但你这里的书不一样。”

  她提起来一只PU皮袋子,从里面抓出来两本绘本,一本上面画着一只望月的小犀牛,还有一本上面画着一个脑袋长满花草的娃娃大头:“外面没那么容易买得到吧。”

  这两本书沈珏都认得,是小果粒和她妈妈第一次来书店时买走的那一堆绘本中的两本。这两本绘本刊印的年代比较早,现在市面上已经不太买得到。他在旧书市场发现九成新的版本时,发现内容很好,如获至宝,全都收下买了回来。

  女人是医院职工,孤品绘本又在她手中出现,那就说明……

  沈珏的脸色变了一下。褚何如也会过意来,脸上笼上一片乌云。

  女人狐疑地瞥了他们一眼,道:“想什么呢?这是病人和病人家属读完以后,捐给医院图书角的。我们最近想建设图书角,原本是准备大批量网购,便宜方便。可是病人家属一致反应,月满书屋的图书选品很讲究,强烈建议我们找你们合作。”

  “噢。是这么回事啊。”虚惊一场,小果粒没事,沈珏也就放心了,“那当然好。”

  “可是,不该直接买。”沈珏道,“女士,医院要建图书角,当然需要慎重选择书目。给老人的,给重症患者的,给小孩儿的,给术后恢复的……不该是一模一样的书。”

  “等候大厅、药房、输液室……病房以外,可能也会有别的地方需要书本。”他说,“我们都生过病去过医院,焦灼的情绪,从挂号开始,就萦绕在医院的每一个角落。也许,我们可以想办法想所有人都变得更轻松自在一些。”

  女人的眼神再次起疑,现在这个毕业不久大学生模样的青年,在她眼中有了几分诈钱的嫌弃。她关心的是成本和效益:“你估算一下,给我一个数目和报价。”

  沈珏摇头:“敲定书目以前,最好能去现场看看。给病人看什么样的书,我想,这应该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项目。”

  中年女人同意他这句话。她转身出去,打电话征询领导的意见。不一会儿她掐掉电话,进书屋来,请沈珏去隔壁医院作客。

  他们先去的是儿科输液室。和印象中冰冷肃杀的房间不同,这间三甲医院的儿科输液室充满了色彩。

  墙壁被刷成柔和的鹅黄色,桌椅则是温柔的粉红。墙角放着一组浓绿与橘红相间的积木书架,附近散落着橡皮鸭子、弹力包子之类的解压玩具,书架上则杂乱地摊着好些色彩鲜艳的图书。

  沈珏出现,最先吸引到的就是小果粒。她带着鼻音喊:“你好!书哥哥!”

  什么书哥哥啊。沈珏好笑,向她挥手:“上次的故事,读得怎么样了?”

  小果粒左手挂着针,不能动。她用右手比划了一个OK圈:“我——全部都——看完了!”她的语气很自豪。

  走廊另一头,小果粒的妈妈走过来,对沈珏道:“她看完书,还要忙着给别人讲故事。到处惹人烦,自己倒是活蹦乱跳的。”

  中年女人道:“这个月来得没那么勤快了,看着也比之前精神。”

  “可不是嘛。”这位妈妈很认同,“她看了书,就学起那本书里的女孩子,跑出去找邻居家的小孩子一起铲土种花。身体状态倒是比以前好了。秦主任,你说,这就是免疫力强了吧?”

  烫着小卷发的秦主任点头。她扫了沈珏一眼,态度比刚才和善了许多:“看够了?走吧。”

  沈珏在一个月前就想进医院实地考察,除了假扮病人,别无他法。今天在这位后勤部秦主任的带领下,他总算能够通行无阻。

  从她口中,沈珏知道,原来儿科输液室这边的温暖内装、玩具布置和图书角设置,是一个实验试点,已进行了有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与病人家属普遍反映,这种具有人情味的环境设计,以及各种书本,对孩子们的心理状况颇有积极作用。

  正面乐观的态度,不仅成了对抗疾病的良药,甚至影响到了陪护大人,乃至医院工作人员的心态。所以医院想将这种做法推广到更多的区域中,重症病房与住院区是重点关注对象。

  在后勤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沈珏走访了住院部的每一层楼。从护士、陪护家属到病人,他慎重地做了访谈,询问大家想要获得什么样的知识,或是陪伴,获得了超出预想、丰富多彩的答案。

  “病人应该保持情绪平静,不能大喜大悲。”这是丑话说在最先头,来自医生的警告。

  “恐怖小说,或者推理小说。值班的时候瞄一眼,就清醒了。”几个护士不好意思地道。

  “住院费太贵了,花了好多钱。想趁着住院没事,学学理财。”

  “想要科普书。了解清楚自己的病症,看到成功赢过死神的案例,我也会变得更有勇气吧。”

  “身体时不时就会觉得痛,但又不想那么难受。有没有看了就会笑的书?”

  “晚上如果失眠,听到隔壁床的鼾声,一晚就报废了。想要帮助入睡的书。”

  “想学会吹口琴。我竟然没有兴趣爱好呢,想学会一项特长。”

  “有没有在病房里也可以做的健身操?我想变得健康,想早点出去。”

  “想活下去。”

  “健康快乐地活下去。”

  这是最多的声音。

  一车一车的书籍,从批发市场运来,从电商仓库运来,从二手市场运来,送往月满书屋仓房。清理,消毒,分拣,包装,分门别类,送到三甲医院中去。

  散文集与诗歌选吟唱着草木的歌,掠过窗台的风声,从此也成了温柔的伙伴。科普读物根据相关病症送往不同楼层,理性分析以外,是人类科学精神与疾病不屈对抗的百年征程。

  童话小书、段子合集、冷知识怪味读物穿插在严肃板正的读物之间,是触手可得的快乐。理财书嘛,沈珏或多或少也挑了一些。对金钱的追求,也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欲望。

  然后,沈珏没有忘记他心心念念的教参。